成都“听证专业户”胡丽天和“四大金刚”的名头还未从公众的耳边消失,长沙“听证帝”石爱伟、周正良又声名鹊起。接连现身的“听证专业户”使原本就被人们广泛抱怨的听证会制度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听证会何去何从,实实在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听证专业户”的一个共同表现是,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听证会现场,最多的在几年间先后十几次参加。姑且不论这些人是否热心公益事业、意见表达是否出于真心 、表达的意见是否合乎民意,单是“听证专业户”现象本身,就足以让人怀疑听证会组织方的诚意。
听证会应该听什么、证什么,本来不是问题,但一些地方“听证专业户”的出现使它真成了问题。简而言之,无论哪方面内容的听证会,被听、被证的都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官方决策,要听的是群众意见,要证的是官方决策是否能被民众认可,实质是在公共事务决策中保证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听证会是否成功,集中体现在听证代表的组成能否代表最广泛的民意。
要使听证会达到上述目的,最重要的是组织方要有听取民意的诚意。有了这样的诚意,才可能有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代表组成的群众性才能水到渠成。遗憾的是,“听证专业户”现象暴露在人们面前的,恰恰是听证会组织方应付民意的虚情假意。
如果听证会组织方并非真心听取民意,而是碍于上级要求、舆论压力等外在因素,又没有科学严密的规范约束,那么在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企业利益等诸多利益刺激下,听证必然变成应景。
舆论对“听证专业户”现象的挞伐,并非针对“专业户”本人,而是对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的呼唤。杭州“听证专业户”崔盐生投了6次反对票却没招来多少骂声便是明证。
“听证专业户”现象彻底揭开了一些听证会的面纱。如此走过场式的听证会不仅毫无价值,而且劳民伤财,不开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