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这是一位老人发给我的短信——一个老人能发短信,已经很不容易。这是他的长歌当哭,这是他的扼腕叹息……
不“知道”鲁迅,当然不好。但问题的深刻性,还不在于“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而更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鲁迅,仅仅是一个“知道份子”。说是“知道”鲁迅,却仍然将先生当成“匕首和投枪”。其实鲁迅更是一把解剖刀,通过深刻“解剖自己”,而剖析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层。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比如“看客心理”,比如“阿Q精神”,上下五千年,染者万万亿,直到今天,我们这些人,不还是大街之上“围观杀人”的“看客”,不仍然住在“未庄”而久久没有能够“走出去”吗?这才是鲁迅的隽永,这才是先生的价值——所以“不知鲁迅”,当然不行。
但是“不知周迅”,好不好呢?这里的“周迅”,当然是流行的娱乐的词了——光有娱乐,娱乐过度,当然不好,但没有娱乐,那也是万万不行的。其实最浩劫的动乱年代,也有“娱乐”的,红卫兵们,将抄家、批斗当成“娱乐”,将剪“飞机头”、砸尖头鞋当成“娱乐”,一曲《造反有理》、一曲《老子英雄儿好汉》,曾经也是万人传唱。比起那 种将“阶级斗争”当乐子的“娱乐”,今天“周迅”们的娱乐,当然健康得多,人性得多。二十年前那场风波,是“国际大气候”加上“国内小气候”所致,而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也有智者指出,一是市场经济还没搞,大家没有“机会”,二是多元文化还没有,几亿双眼睛盯着一个广场,怎么能不出事?我觉得这种见解,是有一点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多选择的意义上说,我们还要感谢一下“周迅”们,甚至还要感谢一下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些美眉们呢!
前段时候,北大请大小S讲了一下时尚,结果也引起了长歌当哭。其实依我看来,北大在浩然五千年的同时,也讲一下穿衣化妆的学问,又有什么不可?也是一种“兼容并包”嘛。大小S进了一下北大,北大就“其风不古”了,北大那么脆弱?大小S的讲演,引起了北大千名学子的热捧,北大就“一朝倾覆”了!难道北大学子“出去”后,不要进入社会,不要面对世俗?
近日还收到一条短信,是一位80后美眉发来的,说“代沟”是什么?代沟就是我问老爸《菊花台》如何?答曰这茶没喝过……这当然是“知道周迅”的80后对于只“知道鲁迅”的上代人的调侃,我愿一方面劝说这美眉不要这样“不敬”,一方面也劝没喝过《菊花台》的“老爸”们,也听一听周杰伦的歌——那歌,写得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