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的社会现实如何,哪怕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一种堂而皇之的、劝人为善的、积极向上的东西,还是始终以文字的形式播撒于市井坊间,如“五讲四美”,又如“八荣八耻”等等。至于这些至善至美的东西,是对社会风气的引领,还是对不正之风的救治,实在难以从屡屡发生的奇闻轶事里找出答案,似乎还停留在口号的形式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有些东西说到做不到,犹如有些东西做得说不得一样,白纸黑字的表述还是要追求耳根清净的,这与人的实际行为不同,文字是直观的、有传播性的、可以让人反复体味咀嚼的。所以这方面历来是有严格把关的。
我一点也不怀疑这种“把关”的良苦用心,只是为某些“把关”遭社会诟病而惋惜——因为某些“把关”本身就是徒劳的。“近日,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9月7日《中国新闻网》)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把关,而从“关口”之下“踢出”和新进的作品来看,激情度降低了,小资情调上升了;革命时代的文学少了,煽情的文学作品多了。联想到今年春天有人提议的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心情。但对此举舆论似乎并不叫好,提出了诸多“不和谐”的意见。但在我看来,这正好体现了这次语文课本“大换血”的必要性,也许正是社会上有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才不能让莘莘学子们在踏上社会前就埋下“愤愤”的种子,将来也可以少一些像鲁迅那样的对社会问题阴阳怪气的批评。这在利益立场上是必然的,也符合我们一贯的宣传引导方式。但我还是非常担心换教材的实际效果,就像“八荣八耻”没有能阻止烟草局长“写日记”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弄不好也属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可能编教材的不闻不问用教材的情况,以为现在的学校真的能在教会学生一点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能从语文课文的内容里让他们的世界观有所建树 ,其实是高估了教学现状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是一个对付高考的培训班。从某个角度看,很像一个厨师培训班。师傅们要学生掌握的是烹饪技术,虽然也会涉及一点营养知识,但对滋味的追求还是第一位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是来不及体会菜肴的营养成分的,他们着急的学会如何添油加醋,以迎合食者的口味,从而在“美食家”的啧啧称赞中获得厨师的资格。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这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被辣椒熏得两眼充血,还是把菜刀使得得心应手,记住,他们是在学习机械地调和烹饪各种原料,而不会在意原料的营养成分。如此,让他们拿芥末当佐料还是拿蜂蜜当调料,对他们学手艺来说是一样的,芥末不会让他们气喘吁吁,蜂蜜也不会引起糖尿病。因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下,在师生们忙着打造敲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就可能来不及照顾到了——顶多作为应试备考时的大致方向。
故此,这样匆匆地给语文课本“大换血”,有点类似被课本删除的《阿Q正传》中的阿Q,有一种“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以为删除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减少暴力案件,不见了《阿Q正传》,就能够让阿Q们永远阿Q下去,这实在非常的阿Q。不要忘了,学生们出了学校的课堂,马上进入了社会的大课堂,这个课堂的教材是谁也无法定制的。课文删除的《雷雨》,可能是有些不伦的暧昧色彩,但社会上上演的“雷雨”,那些包二奶的达官贵人,若按年龄定辈份,可能差两代的都有;课文容不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暴力,可现实中的拆迁比此更凶残,而且是“鲁提辖拳打店小二”。甚至有专家提出应删除《背影》,理由是文章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穿轨道,那就只能可惜这位父亲的儿子不是县太爷,要是县太爷,又在今日,有“县领导免费升头等舱”的优待,我想这位父亲不至于再冲上飞机跑道吧。这些现实的教材无不会让学生们面对。如果认为删了课本上的这些教材就可以让学生们陶醉在《荷塘月色》里,这样的臆想和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无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