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产品”。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在一家公司的宣传页上,北京市协和医院药剂科教授张继春教授成了一款“协和降糖神药——百姓降糖胶囊”的推荐人。然而,张继春压根不知道此事。她检索发现,这个2012年就被相关部门通报既没产品批准文号、又没有广告批准文号的“百姓降糖胶囊”,五年后带上“协和降糖神药”的帽子又卷土重来了。 不仅如此,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很多标注的“协和指定商品”,都不是协和生产的。“例如,北京协和生产的硅霜是‘网红产品’,但不知道的是协和真正生产的护手霜不叫协和硅霜,叫‘精心硅霜’,原因是‘协和’商标早被其他公司抢注了。”北京协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雁斌说。 一边是注册保护、监督惩处存在诸多空当,另一边是“傍名牌”现象借着一些互联网平台不断蔓延。 近日,有不少在上海求医的患者在网上反映,自己通过百度搜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却进了在搜索结果中排名前列的“复大医院”。一位患者在“复大医院”花万元动的手术,后来发现,三甲医院花200元配药即可治愈。 对此,百度向媒体公开回应称,上海复大医院的名称与上海复旦大学相关附属医院的简称存在一定的语义相似性,误导了患者的选择,对这次事件深表歉意。 在微信平台上,大量“傍名牌”的虚假医疗信息也广泛流传。例如,一篇题为《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壁清理干干净净!千金难求》的文章在多个公号转载,多者阅读数万次,而记者向北京协和医院核实,文中专家刘昌伟是医院的一位外科教授,并非中医,“根本不可能推荐这样的中药方”。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这样的假文章至今还挂在平台上。 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要把紧登记注册口子,不应再放任这种“傍名牌”现象蔓延,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医院,其识别名与全国三甲医院相同的,建议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中“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已经核准登记的不适宜的医疗机构名称”规定,借助医疗机构常规年检的机会,要求相关医疗机构更改名称。 “希望有关部门把真正的‘协和’‘同济’还给协和、同济,实际是把就医的公平机会还给全国广大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党办主任段文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