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
假排队不是真精明
有人认为,网红店铺雇托假排队,并没有侵犯消费者利益,因为它们聘请的托儿并没有像其他托儿那样,强制旁观者消费或向真正的消费者倒卖商品。商家既可以在媒体上投放广告来扩大影响力,也可以雇佣他人排队充场,将影响力直接辐射给目标受众。事实上,这种认识忽视了一个“假”字——假排队、假热销。消费领域是容不得任何假套路的。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网红店铺雇托儿假排队何来诚实信用?如何保证服务真实,不会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故对于雇托儿假排队,不应仅停留于道德谴责的层面,相关部门还该出手制止。尤其是对于那种被媒体曝光的“前门买后门还”之类的假排队,相关部门更要将之定性为恶意竞争、欺诈消费者、扰乱正常商业秩序的做法,对其及时打击,倒逼商家遵循市场规则。因为早有律师指出,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虽然证据的落实和具体的执法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能成为任由假排队肆意妄为的借口。
必须强调的是,假排队不是真精明,哄不来真顾客。虽然长长的假排队,会让个别消费者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驱使下加入排队行列,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毕竟不是傻子。即使是极少数从众者第一次会“为买一杯奶茶排队三个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呢?当美食品质不咋的,消费者就会有“白花了钱又白花了时间,还被欺骗了感情”的感觉。所以说,美食要想留人,最终靠的是货真价实。(何勇海)
观点2
莫被爆款心态绑架
类似“饥饿营销”手法在不同领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来说,网红美食似乎陷得更深,“排队”营销甚至成为几近公开化的行业惯例。这些所谓的网红美食其实是网络营销的线下落地,试图将网络营销聚集的人气引导至线下变现。适当搞些营销创意本无可厚非,但一些网红美食店雇人排队动辄长达一个月,甚至是24小时不中断,显然过头了。
一方面,雇人排队制造“物以稀为贵”的场景,有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之嫌。一些人加入购买行列,只是因为被长队吸引。另一方面,雇人充人气的做法催生了市场虚火和泡沫,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之效,从长远看,是对市场环境的伤害。
网红美食店所制造的人气,确实与一些传统餐饮店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无论哪个行业,靠瞬间构建的虚假人气来支撑场面,终究难以走远。毕竟,商业竞争最后比拼的还是服务与商品的质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必担心网红餐饮的“排队”模式会被过度复制。
当然,这些在前期舍得投入高成本来聚拢人气的网红美食店,本身走的就是“赚快钱”之路,像打造网络爆款一般,以最快的速度收割最多的购买者,往往在信誉破产前就已赚得盆满钵满。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这一做法属市场自由。然而,市场一旦被“赚快钱”“做爆款”的浮躁心态主导,还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质量的维护与经营?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创业浪潮催生了各种创业模式,体现着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但网红美食“排队”营销模式的盛行,多少让人看到了繁荣表象下潜藏的泡沫与危机。靠概念炒作也好,靠雇人排队装点门面也罢,似乎人人都在追求打造爆款,以最快的速度进场,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赚钱再离场。这样的创业创新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人深思。(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