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东城区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获悉,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正式发布并执行。年底前南锣商家将从年初的235家减少至154家。未来南锣将重点恢复居住功能。
南锣鼓巷早在1990年就被正式列入全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但近年来,该地区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的胡同居民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设施破损、业态形式良莠不齐、建筑风貌蚕食破坏成为主要问题。因此,为了传承保护好南锣鼓巷这张“金名片”,同时也为了下一步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相类似的风貌保护标准,东城区相关部门历时四个月,出台了具体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导则。
东城区规划分局副局长孙庆贺介绍,以老北京四合院为背景的导则共30页,涵盖总则、管控要素、管控机制、管控措施、附则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是“管控要素”,涉及19条,分别对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体量、高度、材质、做法、墙面、屋顶、台基、门窗,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等20多项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并采取附图方式,对比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工委书记吕德成表示,导则对于规范南锣地区的整体业态,提升该地区居民的整体生活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介绍,为了真正让南锣百姓提升生活品质,除了10月份开始的南锣主街改造外,南锣的业态也将进行更加规范的治理。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南锣鼓巷主街有235家商户,目前关闭无证无照商铺28家,下一步清理“一照多店”,预计由目前的92家合并为39家,转型10家低端小吃类业态,最终将南锣商家的总数减少至154家。
另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东城区还将制定全区的文物腾退计划,推进安乐禅林、丰城会馆等9处文物腾退,启动袁崇焕祠、中法大学旧址等9处文物修缮。
探访
大杂院修缮铺设污水净化系统
此次出台的导则,对于南锣鼓巷的升级改造有哪些指导意义?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跟随交道口街道工委副书记乔孟斋来到雨儿胡同15号,这里的居民已完成申请式搬迁,腾出的院落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
推开木质墙门,青灰色的步道旁是一棵石榴树,石榴树下砌着花池,花池上立着两块怪石。乔孟斋说,这里原是15平方米的违建,作为厨房、厕所和杂物间使用,院落设计和修缮则遵照导则完成。
根据导则要求,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传统与特色、统一与时尚结合。具体到雨儿胡同15号院,太阳能板用来收集太阳光,屋里不用安装暖气片,而是换成地采暖。此外,小院地下还铺设了污水净化系统,家庭用的生活污水通过这个净化系统直接转换成中水。
同一条胡同的甲10号,目前正在按导则进行修缮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院内原有的60平方米违建已全部拆除,以降低院落建筑密度。今后,南锣鼓巷地区公房或私房改扩建时,都要遵照导则执行,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