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宏观政策紧缩力度已到顶,货币政策进入定向宽紧适度状态
9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同比上涨6.2%,从37个月高点回落,业内多数专家表示,此次回落在年内具有拐点性质,货币政策再紧缩的可能性降低。
不过,不少专家表示,6.2%仍属于偏高水平,远远高于国家容忍的年度调控目标的5%(原先是4%)的水平,即使未来延续下行趋势,也仍在高 位运行。
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并抗击通胀,央行从2010年10月以来共加息五次,并自2010年初以来,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已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从同比数据上看,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遏制物价持续上涨的努力似乎收到了成效,与7月份创下的37个月高点相比,8月通胀增速有所放缓。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货币调控政策持续生效,CPI下降。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在继续收紧,最多就是延续目前的紧缩政策。而且,银监会一再强调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及保障房建设的信贷支持,货币政策可能会转向“定向宽松”。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8月CPI6.2%,预示通胀呈回落之势,宏观政策紧缩力度已到顶,货币政策进入定向宽紧适度状态,存准率应作适当下调,利率上调概率减小,政策进入观察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未来中国政府可能的政策取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加息、不提准、不放松”。他预测,除非出现小概率事件令9月CPI同比增速触及历史最高,否则,年内CPI同比增速的峰值可能在7月份已经定格。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CPI见顶回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再出台紧缩政策的压力,外围动荡也使得国家不宜再出台紧缩政策。
据巴克莱资本最新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年内人行或不再加息,虽然短期内政策整体基调转向可能不大,但期待未来数月出现一些“选择性的”,或“有目标性的”放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分析,8月CPI回落,翘尾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翘尾因素影响,CPI年内可能会继续下降,但由于新涨价因素未见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预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调整,考虑到目前负利率的情况,央行很可能再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李慧勇表示,从两个方面看我们觉得不能过于乐观,是不是会出台紧缩政策仍让人心存忧虑。一是;6.2%仍属于偏高水平,远远高于国家容忍的年度调控目标的5%(原先是4%)的水平。二是政府明确表示,要尽量使得物价涨幅在下半年降得多一些。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8月份CPI同比回落而环比却依然上涨。去年年初至今紧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通胀没有像前两次那样迅速回落,因为影响通胀的因素除了货币总量外,还跟货币结构或储蓄结构有关。过去10多年货币超发却未导致高通胀,如今收缩货币也不一定会立竿见影。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个别月份的物价冲高回落不可能引起货币政策总体方向的改变。根据我国调控物价的历史经验,只有物价形成连续回落的趋势,从紧的调控政策才能发生明显变化。从物价触顶回落到出现连续回落趋势的期间,从紧的政策只能发生一些个别方面的松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指出,目前货币政策最应关注银行表外流动性、非银行流动和民间流动性增长三股趋势,尤其是流动性带来货币创造等问题。因此,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引导有效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两个方向。
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日益放缓,近期全球多国央行密集议息,发达经济体仍是宽松基调,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加息将吸引更多“热钱”,损害经济增长。应该在保持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应该将汇率工具的作用充分发挥。央行已多次强调,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