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里30多个人,全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原来是把800米成绩当做1500米来填。他们为的都是“高考加分”。
水平不够,加分来凑。若是局外人,你还真不知道高考加分的花样是如何丰富灿烂。除了五花八门的“体育高手”之外,还有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高寒山区教师子女、奥赛获奖者、文艺竞赛前三名、“三模两电”(航海模型、航空航天模型、汽车模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等,不一而足。现在,有许多省市对加分“动手术”了,让其“缩水”,这是对公平的追求,当然是好事。
高考加分,仿佛是高考大树上的节外生枝。高考是统考,加分可不是统考,于是就给弄虚作假、“酒中兑水”预留了巨大空间。你胡乱加了分,意味着把别人给踹了下去,此为不公不义。
没有公平,也就没有正义。收入不公,会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则会影响人的一生。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谁都应该迎接公平或相对公平的教育。考试公平、录取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延伸。在升学的关节点上,整个国家都要致力于追求公平、保障正义,为每位考生创造平等的升学机会。
导致高考加分不公的主因有两类,无形的是制度本身,有形的是权力和钞票。其制度性不公,是最大的不公。而制度性不公通常也就是权力造成的。教育需要制度文明,其基础离不开公平和正义。
高考招生改革,难题有不少。从学生这头看,如何赋予学生更多选择高校的权利,使大学成为学生真正的“多项选择题”、可同时平行选择多所高校?如何克服“一考定终身”的缺陷,能否让考生多考几次?在杭州,中考的体育测试30分就是多选项、可多次测试的,这就很好,而不是你选择了跳绳只能跳一次,中途中断几回就完蛋。
从学校这头看,如何均衡各地录取率、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让“倾斜的分数线”不再倾斜?如何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而不是啥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管得牢牢的?还有就是如何减少甚至取消高考加分的特殊政策,以及如何避免“保送不公”。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他的博客里,专门就高考保送生问题谈了看法。北京市今年保送生105人,来自各名校。“我读了一下保送生的条件,只有第六类,也就是最后一类‘公安英烈子女’涉及人道主义关怀,其余五类让我看都与公平无关。”第一类“省级优秀学生”和第五类“获奖运动员”,这两条已是奖励,荣誉应该是单纯的,不应该有附加。第二类“奥赛获奖选手”和第三类“竞赛获奖选手”,高考应比这两类比赛容易吧,那为何要不去参加呢?第四类“外国语中学学生”,这些学生本来已具有优势,仍嫌不够……“保送不能算是公平行为,会助长钻营意识,利用已获荣誉,再获得荣誉之外的好处。”
马未都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保送生的确定,也有许多加分,同样有着水分。如何“缩水”?惟有改革。保送生如果个个都有真水平,那还需要保送吗?
对加分的改革,最容易做到的也就是政策制度上的调整。在没有完全取消加分政策之前,应该在制度上控制加分幅度,比如单项分数不能高于5分、总分不能超过10分,那么家长“求分”的冲动就不会那么激烈了。在此基础上,再致力于遏住权钱之手,防止加分腐败,严处弄虚作假——说实话,这个要困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