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广州各大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节能产品主题宣传,借以促销。记者巡城却发现,节能空调、节能灯等节能产品因为价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并不好卖。(6月6日《羊城晚报》)
节能空调要比同等功效的普通空调贵上1000多元,节能灯是普通灯泡价格的数倍,这不能不让选购者仔细盘算这个“环保”、“节能”的名头是否有必要让自己掏出那么多钱。更关键的问题是,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许多节能产品品质较差,正常使用寿命赶不上普通产品,如此一来,消费者“赶”节能环保就纯粹是在“烧钱”、给自己找别扭了。
在家庭消费领域,节能产品之所以高价、低功效,确如近年来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政策激励不足,节能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效益抵消研发成本的过程,其产品服务很难具备市场竞争力。但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在其规划发展的起初,对成本经济性的忽视,正是造成而今产品服务高价遇冷的症结。
事实上,从倡导节能产品,到“低碳生活”的口号流行,近年来环保节能已然成为一种夹杂“政治正确”、“道德优越”的意识形态,非环保、不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被相应贴上“不正确”“不道德”“很落伍”的标签。这样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本应建立在生产、生活、消费关系变革基础上的节能环保进程,人们更乐于空对空的议论环保,热衷于做“节能”秀,就像广州深圳的金领白领们,时不时开着悍马去郊区种菜,然后沾沾自喜于自封的“环保精英”头衔;又如“三高”模式下赚得盆满钵满的工业企业,常常会拿出一丁点儿现金捐献给植树造林,马上就会被所谓新锐媒体歌颂为“社会责任实践标兵”。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新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就曾提到,如今流行的节能环保,至多只是“绿色派对”,且让参与者都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泥淖,“绿色革命”并没有真正进入生产方式和行政机制,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地球变绿、生态状况好转,无异于痴人说梦。
对于呼吁加强节能产业发展激励的建言,即便说过无数次,仍然有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强调的必要。首先,需要全面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府采购、科研补贴、减免税、项目审批等政府行为,应当以节能、雇佣劳动力两个指标为首要,使节能产业、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推动节能产品、服务具备市场降价的空间。其次,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的激励,针对居民家庭消费领域的基本需求产品(如家电、建材等),建立政府基金鼓励企业选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改进工艺,对研发成本高、节能潜力大的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可在公开论证证实前提下由政府出资收购其专利权,免费提供给国内企业使用。第三,可试行并适时推广节能产品服务的消费补贴制度,缩小节能产品、服务与普通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增强消费者购买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国各级政府还应主动采集世界各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发展信息,不断提高市场准入、政府激励与补贴范畴内的节能环保产品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相关市场监管,而且还需要完善各行业的行业协会职能作用,让主要消费产品领域内,节能环保标准成为内在的行业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