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家串户、电话拜年外,这个春节,南京大学学生陈华还通过微信给很多人拜了年。“微信拜年将声音、文字、表情、图片全部融合在一起发给朋友,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新年祝福。”陈华说。
拜年方式的丰富是中国年新模样的一大表现。回顾春节长假的点点滴滴,人们会惊喜地发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中,烙着深深“亲情文化”印记,中国年的新模样正越描越清晰。
2011年,微博深度影响中国;而 这个春节,微博则成了人们一种拜年方式。在南京一家外贸企业工作的朱浩说,“在微博上回复评论都是一对一的,显得更为诚心。”
过春节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旅游过年的大军中。记者从南京多家旅行社了解到,今年春节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出境游、海岛游备受追捧。全家选择到海南旅游过节的南京市民黄琴说,以度假休闲的方式过节,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可彻底放松下心情。
龙年春节处处洋溢着浓浓文化味。记者在江苏的南京、盐城等地采访发现,很多人在走亲访友之余,还走进博物馆、影剧院、书店和公园,选择文化休闲的方式过节。为了配合市民群众这样的需求,当地政府也推出了多道免费文化大餐。在南京夫子庙,秦淮花灯和空竹表演成为节庆的主角。
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表示,经历了工业文明冲击之初的彷徨后,与农耕文明相伴产生的传统年文化正逐渐适应时代的步伐,并结合时代的特色在创新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亲情文化之根深植也成为中国年新模样的重要内容。大年初一才从西安乘火车赶回老家盐城的姜海燕告诉记者,由于车票紧张,她只买到了除夕夜回家的火车票,但不管多远、不管付出多少,她一定要回家陪伴父母过年。“老人们辛苦将我们拉扯大,如果连过年求个团圆都不得的话,那就是我们做子女的太不合格了。”姜海燕说。
与“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农耕文化时代不同的是,如今出外打工、在外工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平日里,为了工作和生计到处奔波的人们,孝敬老人、回家团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承载着浓浓亲情的春节长假于是成了补偿父母和家人最好的时间。
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撰文表示,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每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
陈竟说,亲情文化实际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种表现。看似平淡的背后,是对家庭、对亲情的坚定守候,是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
对新年年景的期盼是中国年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新年期盼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这也构成了中国年新模样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谈及龙年愿景,每一个人对年景的期盼都是希望得到“幸福”,但“幸福梦”的具体内容各有各的样:种粮大户希望风调雨顺、养殖大户希望市场平稳、退休老人希望纳入社会保障……
陈竟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祖国的富强,人们在新年许下的梦想越来越多姿,这些也成为追逐幸福的动力。在各级政府努力提升各项保障水平和居民幸福感指数的大背景下,相信每一个人的“幸福梦”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