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此前,该区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为此,该区计划“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
从理论上说,这样的挂职,肯定会有好处。开阔视野、提升理念,“道”的层面不用说。即使是从“器”的层面,学习学习人家办事的方法、管理的方式,应该大有收获。从该区之前的实践看,去韩国挂职的干部,一般是在城市管理、民生建设等部门,这些正是现代政府基本相通的应有职能,肯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从理论落到实践,却可能有不同结果。挂职肯定会有“不适症”,别的不说,光是语言,就够折腾一阵儿了,等听明白了、看明白了,挂职估计也就结束了。而且,体制机制、发展情况的不同,也确实是挂职取得效果的障碍。
之前曾“流行”过干部到新加坡学习。但很多人在那里转了一圈回来后,只得出三个字——“不适合”。他们国家小,我们国家大,不适合;他们经济发达,我们欠发达,不适合;他们法制完备,我们还在完善,不适合……如果重金送出去学习,换来的结论只是一堆“不适合”,那这钱花得自然没有意义。借鉴新加坡学习的情况,去美国挂职也有同样的问题。怎么学?学什么?如果这些都没有搞清楚,去了以后,像“去沙漠考察海洋”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就毫无益处了。
正因为此,赴美挂职的事情,才遭来各方质疑。从这一点看来,好事要办好,确实还需要程序的支持。
按程序办,是合理合法的基础。实际上,仔细分析,赴美挂职一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关键还是在两点:一是“国家干部”,涉及权力;一是“花钱选送”,涉及程序。权力是人民赋予政府的,而程序更是涉及到每个人。而且,这二者的合理运转,可说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工程”。这样一来,此事就不免变成人人有份的公共事件。试想,如果是私企老板让员工出国培训,肯定不会有这么多议论。
所以,在出国挂职之前,东城区政府是不是先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决策是如何做出,有没有经过调查论证?这5000万有没有列入预算,是不是人大审议通过?选派的干部以什么标准选拔?如何保证这些挂洋职的干部能真正学好、干好?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程序工作,自然会有“拍脑袋”决策之讥,会有“浪费公帑”之疑。
而且,也只有程序的支撑,才能打消公众对此事效果的疑虑。在选拔上,语言、能力、岗位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标准、走什么程序、由谁来操作;在挂职时,去哪些部门,干什么工作,以什么方式工作;在监督上,如何让挂职者有约束,能按照我方和对方的要求完成工作;在回国后,如何考核学习效果,学来的经验如何落到实处……
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专业的设计,需要有一整套的程序规范。否则,一件初衷是好的事情,到最后也有收不了场的可能。总之,目的的正当,不能保证结果的合理,说到底,只有科学、公开的程序,才能保证好事办好。
因为质疑而取消一项可能办好的工作,没有必要;但对质疑置若罔闻,则更不可取。赴美挂职,本是开阔胸襟和眼界的做法,或许,在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公正上,决策部门也该有眼界和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