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公务员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政府部门挂职一年。据介绍,东城区每年将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对此,舆论议论热烈。(11月23日《北京晨报》)
派公务员出国培训学习,这不新鲜,但派公务员到美国等国家挂职,那可是新娘子坐轿——头一回。舆论对此反应激烈,纷纷质疑:“赴美挂职”会不会是花样翻新的公费出国旅游,成为官员的变相福利等等。
我觉得,这样的质疑存在“有罪推定”嫌疑,毕竟北京东城区的本意是为扩大公务员的国际化视野,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构筑相应的人才高地。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公费出国旅游,就一口认定东城区此举也是如此——“赴美挂职”还没开始实施呢,你如何知道它一定就会走样?
选派优秀公务员到西方发达国家挂职,应该不是坏事,身临其境,更能对美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素质、服务意识和廉洁文化有深切的感受,从而在具体执政方式和价值理念上获得一些新的启示和收获。这和通过书本学习,效果应是不一样的。
至于网友质疑这种学习会不会异化,这个问题关乎“赴美挂职”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机制是否同时跟进,但不能说明学习方式本身有问题。纵观不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存在派遣公务人员到先进国家“蹲点”学习取经的时期,这足以说明这种学习方式的普世价值。
我以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其中就包括学习方式的开放,要善于俯下身段,深入先进国家“心脏地带”,领会和研究它们之所以先进的所在,最后为我所用。倘能达到这个目的,每年投资5000万元是物有所值的。想想,与其这钱耗费在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上,还不如派公务员到国家见见世面,看看人家是怎么“执政为民”的。
所以,“赴美挂职”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不该受到过多质疑,真正要探讨的应该是:“赴美挂职”者学成归来后,如何学以致用?如果机关单位的大环境不变,不革除人浮于事、庸懒散等旧弊,这些人就如“屠龙术”在手,感叹英雄无用地之地,思想和理念焕然一新,最后还是得被原有的环境和机制同化,一切依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句话,决定“赴美挂职”的成效究竟有多大,不在于这些挂职者,而在于他们所在的公务员环境和制度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