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越难,越考验改革者的气度、格局和境界。今天对改革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解放思想,更要着眼全局、敢于担当,破除私心,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心;成全公义,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正如百川东去,历史的潮流总是大势所趋。在当今中国,改革无疑是能获得最多掌声、凝聚最多共识的大潮流、大趋势。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是对既定格局的挑战。遇到反弹、碰见阻碍,在所难免。若改革者能从 全局出发,跳出一己之私,敢于任事、勇于担当,便能顺势作为、应势成事。30多年来,无论是价格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信息公开、简政放权,莫不说明了这一点。
今天,推动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改革之初。35年前,全中国都渴望“赶上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一举,应者云集;解放思想刀锋所向,无不披靡。时至今日,改革仍是最有号召力的旗帜,但改革本身遇到的,却是诸多进退维谷的两难,是比灵魂还难触动的利益。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必须有全局观,要有改革者的信心决心、共产党人的担当勇气。
的确,如今的改革,已经不可能胜败皆服,更不可能皆大欢喜。帕累托改进变成了卡尔多改进,不可能每个人都从改革中受益,一定是要触动利益、得罪人的。无论方案多么缜密、智慧多么高超,总难免招来是非、惹上麻烦。
何况,很多时候改革者本身也是旧体制的受益者,不想改、也改不动,“只缘身在此山中”。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多少部门会感觉权去楼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多少地方会感觉束手束脚?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多少人又会感觉“体制内危机”?“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显示出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自觉。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全党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改革大业。改革越难,越考验改革者的气度、格局和境界。今天对改革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解放思想,更要唤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私心、成全公义。
所谓私心,是指一些人面对改革大业,有个人利益的盘算,也有私誉损毁的计较,有进退得失的斟酌,也有瞻前顾后的疑惧。戊戌变法之时,谭嗣同曾言,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深水区的利益革命,未见得比变法轻松,信而见疑、谣诼不断仍有可能,流汗、流泪亦属难免。面对观念障碍、利益壁垒,不可能像观光旅游般轻松,要想推进改革,先得有拿手术刀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勇气。如果改来改去,自己盘子里的不动,专盯着别人碗里的,怎么能啃得动硬骨头、打得好铁?破除私心,克服个人、部门和地方利益的掣肘,才能有更开阔的眼界、更高远的境界。
所谓公义,则在一事当前要先问问: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符合全局,才是潮流所趋、人心所向。即便一些改革会减损个人利益、带来风险挑战,但共产党人追求的是利党利国利民,又岂能囿于一人一地一时一事?
“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回望30多年改革历程,邓小平的话音犹在耳畔。面对这样的伟业,一己得失何其渺小,裹足不前何其怯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今天,三中全会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新的时间窗口已然开启。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着眼全局、敢于担当,破除私心,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心;成全公义,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身为改革者,应有这样的自信:“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