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为防作弊怒砸学生手机、沈阳大学学生若申请助学金需公开演讲“比穷”……本应秉持“超然自逸”风骨的校园,近日却因“奇葩校规”频被爆出而不断吸引公众眼球。在躁动与喧哗之中,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和对教育本质的执着显得尤为珍贵,笔者认为当下比“奇葩校规”更值得反思的,是潜藏在它背后的“懒政”思维。
教育向来都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众说纷纭的领域,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学校、社会和家庭所面对的教育环境 、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在这个时间节点,多方本应携起手来、沉下心去、鼓起勇气、敢于担当,应该重新认识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力图把教育的系统和细节重新纳入科学的轨道中去。但通过这几起事件,人们看到的却是怪招频出的校方、冷嘲热讽的社会和互相推诿和指责的“多方”,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自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教育又是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捷径,总是趋于完美而不完美,因此,我们不必为它时常无法避免复杂局面而捶胸顿足,也应该对许多教育问题暂无“治本之策”给予宽容。但在略显“奇葩”的“校规”之中,教育者的高高在上和简单粗暴却让观者感受到了教育冰冷、人性粗鄙,当学生的尊严被践踏、轻视之时,类似“校规”早已和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
根据新问题制定新校规,归根到底是个良心活。当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学校想多了、想错了的时候,制定校规的人倒不妨多想想:多些对于“未来接班人”的关爱与担当,少些固有的思维定势、浮躁和冷漠。毕竟制定出科学合理、令人满意的校规,是对教育行业乃至全社会智慧、良知和责任心的大考和长考,在考试中,“懒政”思维可使不得。(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