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在2011年的年末,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将公众的视线又聚焦到了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上面。不少人士注意到,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统计局再未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1月5日东方网)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一个社会贫 富差距的重要指标,经常出现在媒体报端。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10年未公布。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也正是在这10年中,我们的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未公布并不代表相关部门没有做相关的测算工作,更不意味着基尼系数没有得到官方的应有重视。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所说,“后来的基尼系数肯定是算过的,不算他不知道,无法比较。”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随意查到各个国家各个年度的基尼系数,可见,公开基尼系数是一个国际惯例,算不上什么国家秘密。但为何我们的基尼系数竟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养在深闺无人知”呢?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报告》在注释中对无法公开基尼系数的原因解释称,“目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可分别通过城乡居民住户收支调查的原始资料计算得出,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所以,还不能直接通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只能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收支分组资料估算得出。”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这是大实话。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提出:中国是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别很大,不能笼统地用基尼系数来说明问题,应按中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来分析。而如果分别统计城市和农村的基尼系数,都没有超过0.4的警戒线,有专家乐观地认为,中国社会仍然非常稳定。
问题是:一个“笼统的基尼系数”就一定没有实证价值吗?看似科学的二元基尼系数和看似不那么科学的一元基尼系数哪一个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贫富差距的状况?从统计学的角度说,城市和农村当然应该区别对待,以便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尤其是基尼系数作为政策依据的角度来说,城市和农村不仅不能分割,恰恰相反,更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当下中国贫富差距的最大根源就是城乡差距,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于农业和农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此语境下,分别统计城市或者农村的基尼系数,虽然更加真实可信,但只是局部的真实,而“笼统”计算中国社会整体的基尼系数,虽然在准确度上要打一些折扣,但却更能体现贫富差距的真实状况和走向,具有更高的现实意义。
中国基尼系数10年未公布,未必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讳疾忌医”,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出于对社会情绪的善意安抚。按一些民间组织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早已突破了0.40的国际警戒线,但现实情况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可怕,中国社会仍然非常稳定。既如此,又何必去弄一个可能很刺眼的数据庸人自扰呢?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不管有没有这样一个数据的存在,贫富差距的现实都已经摆在那里,人们可以从各个渠道得到信息反馈,再恐怖的数据,公众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仅要有与民众分享胜利成果的豪情,也要有与民众一起分担问题的底气。把不那么好的一面曝光于民众面前,可以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事实上也是一种自信和自强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