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以前有一部老电影,名为《水鸟行动》,日军特高课的官员将“水鸟”作为行动代号的原因是:貌似波澜不惊的水面下,围绕情报和信息的争夺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当人们的视线被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以及利比亚紧张的战事所吸引时,另一场不易被察觉的争夺,一场全球化时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心理战,正在全球信息空间悄然展开。据英国《卫报》近日披露,美国中央司令部正借助一款“在线个人信息管理服务”的电脑软件,在全球网络空间展开针对恐怖分子的“心理战”:该软件据称将允许中央司令部旗下的信息战士每人控制10个以上的账号,在遍布全球的各大社交网站、论坛上,发送“亲美的宣传信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款软件虽然听着比较神奇,但其本质并不新鲜:它基本上就是此前刚刚成为众矢之的的“网络水 军”的翻版,和依靠雇用网络写手人工撰写帖子引导和塑造舆论相比,美国中央司令部实施的是一种“数字版水军”。依据美国的比较优势,它是一款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是网络写手这种劳动密集型产物。
这种“技术密集型水军”的出现,成为美国反恐战争乃至推广和强化美国软实力的主要工具,导致问题的性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已经上升成为了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对于普通用户,以及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最高的处于核心节点的管理者的状态———的全球信息空间来说,“技术密集型水军”的出现,以及美国公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乃至外交策略的工具箱,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它将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
首先,辨识真实信息的成本和入门要求将持续大幅度提升,真实的“网络民意”将无法获得。如何识别社交网络空间传递信息的真实性,舆论倾向的可靠性,对所有的用户,乃至国家政府机关来说,都将变成一项更加任重道远的使命。
其次,全球信息空间既存的以“政治、价值中立”为主要特征的、积极的无政府状态,将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可以预想,其他国家或者非国家行为体的本能反应无外乎以下几种可能:或者是强化辨识能力,或者是改变对产业相关行为体的管理模式,又或者是通过强化包括法律保障在内的多种非技术性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对抗这种借助互联网的宣传和信息操控。
冷战结束后,全球信息空间的扩散、形成与巩固,其必要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政治和价值领域的中立。这里的中立,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尝试将完全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散发、影响、塑造甚至扭曲全球信息空间的信息流动。美国走出了危险的一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被迫以提升主权对境内信息空间信息流动的控制,又或者以强化针锋相对的技术或制度安排作为应对手段。
这可能导致此前有学者指出的“互联网的分裂”,即“主权壁垒”和“技术壁垒”阻断彼此联通的互联网,这种被有形或者无形的壁垒阻断分割的互联网显然不是人类社会的福音。如何小心应对,避免因为一己之私影响全人类享受信息空间的便捷与好处,将日趋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作者: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