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由此也引申出一个更大的话题:我国文博单位免费政策已实施3年。
2008年,中央决定拿出2亿资金,支持全国文博单位免费开放。3年来,各地博物馆都传来积极消息,称参观人数不断攀升,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
这固然值得欣喜,但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我国的文博事业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其一,展馆资源整合。很多城市都不止一处博物馆,但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甚至由此产生变相收费。比如山东威海既有市博物馆,又有甲午海战纪念馆。名义上两者都是免费参观,但海战馆设在刘公岛,会以船票名义向游客收取百元费用。而市博物馆虽有三层,但真正利用起来的不过是第二层,且展出内容十分匮乏,不过几片旧时瓦砾。所以,就威海来说, 完全有必要将海战馆的部分内容,转移至市博物馆,让更多民众接触——陕西省博物馆内不是也有兵马俑吗?
其二,配套讲解服务。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对于多数民众来讲,面对单纯的作品或文物的展览,不免有种看热闹的无奈:不是不想了解展品的深意,而是缺乏对展品背后故事的了解。尽管展品旁边也一般配有说明,展馆内也有导游服务,但前者太抽象,后者又有不菲的门槛,所以看展览也很容易流于按快门,并没有丰富自己。湖北省博物馆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有一批学生志愿者,专门提供给免费的讲解服务,让参观者也能看到“门道”。
其三,对外交流活动。我们时而可以在自己的文博单位看到别国的展品。而反过来想,我们的展品是否也经常出现在国外呢?我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在图书方面,我国近年来图书版权的贸易逆差是1:10,至于对欧美国家的版权贸易逆差时1:100以上;文艺演出方面,1999年至2002年,俄罗斯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而中国到俄罗斯的只有30个。这组数据虽然没有特别的针对性,但多少也反映出我国在文化输出上的不足。难怪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最后还是回到国内。截止去年,参观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还是要收费的。这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能设有门槛?!如果爱国也是要上税的,这个国家还会有人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