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本温和,不喜热闹,故对过节乃至过生日一向不太敏感。但近些年来,尤其是使用手机以后,我每年总有几次无奈以至愤懑,那就是临到西方的一些节日,就会收到有无数的手机短信祝我节日“快乐”。尤其是每到所谓的“圣诞节”,在许许多多中国“现代化”的都市中就会掀起一片节日气氛,白胡子的圣诞老头满街皆是,几乎让人分辨不出自己是否还身处父母之邦、祖宗之国,自己到底身为何种何族?而每到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则是每况愈下,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已不知道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层意蕴,但却对西方的一些鸡零狗碎如数家珍,趋之若鹜。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每到异国他乡,人们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禀性习气,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参与他们的节日活动。节日,也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乡里、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管道。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
可惜,我们现在的中国,似乎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众所周知,耶诞节(耶教圣诞节)是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非耶教徒去欢庆它,说得轻些,就是随波逐流;说得重些,就是崇洋媚外。有人或许会说,我过西方节日,并没有认同他们的文化,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借这个机会乐一乐罢了。我相信出于这种心理过洋节的国人不在少数。但是,乐一乐之后呢?是否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呢?实则不然!文化的认同是如何发生的?它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就象看多了美国电影,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美国人是真理和正义的代表,是救世主的化身。道理就这么简单。
是不是我 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太少了,不够表情达意,不够营造欢乐?大错特错!就世界各民族而言,如我们中国传统节日如此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恐怕也没有几个。只是,自某个时期以来,在西方武力的入侵下,一些丧失了民族自尊自信的中国人一味妄薄固有、自贼自戕,挟洋自重,恬不知耻;一些所谓的“文人”、“名士”在洋人面前抛却自我、茫无归着,一切唯洋人马首是瞻,丑态百出,甘愿作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帮凶,简直就恨不得脱胎换骨、认贼作父。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怎么能让别人看得起呢?一个连自己的文化都抛弃的民族,怎么会让别的民族尊重你呢?道理还是这么简单。
当然,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来严重挑战,这里面既有商家唯利是图的推波助澜,也有大众传媒毫无头脑的炒作和误导。我们的一些所谓“文化精英”,不知从几何起,就形成了如下的思维模式: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和进步的;只要是中国传统的,就是愚昧和落后的。这股涌动的盲潮,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伤害。因为,中国今日的危机,主要已经是文化的危机;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主要是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所以,如果再任由发展,则后果堪忧。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简单举例,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奉“天地国亲师”:天地造化我,国家护卫我,亲人养育我,老师教导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倾心信奉这个价值体系,围绕它建立了种种文化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历万世而不衰,成为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但可笑的是,时至今日,以孝敬亲人和尊师重教举世闻名的民族,不仅对祭祖念亲的清明节日益淡漠,而且竟然要借外人的节日来表达我族的心意——所谓的“父亲节”、“母亲节”竟然是在某某月的星期几;所谓的“教师节”,选了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西历日期。是讽刺?还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