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明年将启动一个规模空前的移民计划,按照这个计划,10年之内,陕西省将从陕南山区和陕北山区陆续迁出279万居民,迁移规模远远超过三峡移民的150万人,其中,陕南三市移民人数超过三市总人口的1/4。移民的主要动因是“让农村居民彻底远离地质灾害”,即生态移民,另有部分则属于贫困地区移民。(《华商报》12月7日)
这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一年比一年频繁。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谈到一个村庄的消失时十分痛心:“一个村子20多人瞬间就被埋了。”而今年8月7日发生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更是在瞬间就倾覆了一座美丽的县城,成为一个惨绝人寰的大悲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移民越来越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此前,三峡地区已经移民150万人、青海三江源地区也移民5万人,这两项移民对于当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西部地区的移民规模是不是可以无限扩大,平原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承载能力是不是可以无限提高,似乎还需要缜密论证,动辄移民数百万,这些人到底移向何处?
一方面,移民的愿望固然无穷,而可以落脚的地方终归有限。西部地区地形复杂,适合人居的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搬迁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确实颇费思量。特别是,西部居民之所以选择山居,很大一部分原因正 是因为平原地区有限才不得已山居。更何况,另辟新居住区,既可能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也可能对迁入地的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移民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终南阴岭秀,积雪满长安”,陕南山区历史上风光秀美,当地民众在那里也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是到了后来,在疯狂的砍伐、采石、开矿等人类行为干预下,环境才一天天恶劣。可见,如果不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一味向自然索取,而不是善待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搬一处、污染一处,搬到哪里才是个了局?
从洪水肆虐、泥石流频发的山沟沟,迁移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固然让人向往,这样的“逐水草而居”也是人类求生存、求更好生存的理性所在。辽阔大地,宜居、宜业的地方都是故乡;沧桑历史,大体上就是一部迁徙、再迁徙的历史,发现、再发现的过程。如果再不深刻反思攫取式的发展方式,只是寄希望于移民,终有一天,将面临着无处可迁的境地。
其实,人类在约束自身欲望的同时,也需要向大自然学习生存的智慧,进而反思人类的行为。以泥石流而言,西部山区历史上的泥石流并不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泥石流甚至能给当地人带来肥沃的冲积扇。当然,这种“利用”应该是建立在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前提之上的。反之,像舟曲县城那样,房子都盖到了泄洪通道上,其招致自然的报复,也算不上特别意外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