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鲛鱼刮肉、打碎、细磨、精磨,端上来的就是口感鲜嫩的鱼丸;鱼肉斩匀、压成薄片,撒上淀粉、略微蒸熟,就是嫩滑爽口的鱼滋面。2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上的“渔嫂”杨芬起了个大早,开始制作彰显渔家风情的全鱼宴。
而与此同时,她的丈夫“船老大”李标则在船头摆上丰盛的美酒和菜肴,面向大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2月7日,除夕,在这座偏安于东南沿海的小县城——浙江象山,祭拜大海、高挂鱼灯、烹制全鱼宴等带有“海味”的仪式点亮整个猴年,传递着丰富的渔家文化。
祭拜大海求平安
大海是生养渔民的母亲,对于大海,每个渔民都心怀敬畏,而除夕祭拜大海是象山渔区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习俗与精神寄托。
挑了黄道吉时,李标在船头摆上丰盛的美酒和菜肴,面向大海,燃起高香,静候涨潮。待潮水涨至七八分高时,祭拜仪式便正式开始。
面带感恩与愉悦之笑,朝着大海深鞠躬,感谢船龙爷一年的眷顾,并衷心祈愿来年。而之所以要待到涨潮时分再行祭拜,则是为了图个好彩头,寓意“年年涨”。
李标的渔船跟着他走过数年光阴,在他的心里这艘船就是他另一个“儿子”。在李家,他的父亲是渔民,从小李标就跟着他的父亲学习捕鱼,而他的儿子李明自考上大学后就去了一家银行工作。
“一家好几代都是靠海吃海,地地道道的石浦渔民。”在李标眼中,海边人家靠海吃海,对大海的感情真挚无比,但随着近几年渔业资源的减少,不少渔民洗脚上岸,转型从事其他行业。
李标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
今年55岁的他,决定再忙碌几年,就可以退休。他告诉记者,很高兴儿子不用走我的老路子,不再那么辛苦,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捕了大半辈子的鱼,对大海的情感一时却难以割舍。
年夜饭上的全鱼宴
与丈夫李标同时起床的56岁“渔嫂”杨芬,行走在鱼灯下,开始了一年之中最为丰富的一顿饭——年夜饭。“儿子儿媳今年都在石浦过年,想做点地道的石浦海鲜让儿媳尝尝。”
杨芬解释道,除夕年夜饭餐桌上要有鱼,意味着年年有鱼,“我们捕鱼人家的可以说是‘年年全鱼’。”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马鲛鱼做成嫩滑爽口的鱼滋面,这也是家里人最爱吃的一道菜。
除夕的餐桌上,李家的年夜饭几乎称得上是全鱼宴,鲳鱼、带鱼等海鲜自不必说,单是由鱼制成的食物也花样百出。“靠海人家,鱼吃多了,就想法设法变花样。”杨芬说。
自古以来,石浦渔民在吃鱼、食海鲜中所体现的习俗,真可谓五花八门。杨芬笑着介绍道石浦渔民吃鱼的忌讳。“吃鱼的时候不能说翻过来,一般说‘游’过来。”
据悉,这是一个忌讳习俗。因为渔民终年四海飘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保平安,图丰收,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糊口所依,是绝对不愿有船“翻”、搁浅的事发生。渔家饮食中的这种忌讳,颇具渔岛特色。
挂鱼灯迎新年
据了解,石浦港是国内东南沿海著名的国家中心渔港,十八里港湾岛山环屏,五门罗列,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补给物资、桅樯林立、渔火灿烂。
特别是海鲜之多、实属罕见。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流向世界,被誉为海鲜王国。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而由此衍生的渔文化,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宝。
2月7日,除夕,辞旧迎新,石浦渔港古镇里的渔民挂起了鱼灯,喜迎猴年到来。一盏盏鱼灯以各种海洋鱼类为原型,有鲳鱼、马鲛鱼等造型,活灵活现,尽显渔家风味。
石浦鱼灯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渔民逢年过节,鱼灯最为风光。制作鱼灯寓意着平安富有,挂上鱼灯象征着吉祥如意和驱魔辟邪。
暖阳下,渔民坐在鱼灯下聊聊天,说说笑,期待来年的幸福生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