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1日的梁林故居。本报记者 欧阳晓菲 摄
2012年1月28日的梁林故居。新华社发
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以破败之身残存的梁林故居似乎暂时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新年伊始,这个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小院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惨遭拆除。建设单位是否违规?监管部门职责何在?“维修性拆除”说法是否成立?在各方你来我往的描述中,有诸多疑团待解。
疑问一
华润集团为何如此“大胆”
28日,东城区文化委就此事作出回应,称建设单位(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东城区文化委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
对于建设单位“未经报批违规拆除”一说,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间文保人士表示不解:华润哪来这么大的胆子?该人士表示,如果是一处普通的建筑被违规拆除,似乎也能理解。但作为曾引发媒体论战和各级文保部门极大关注的梁林故居,已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文保人士人人喊‘保’,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拆除,建设单位为何还会公然违抗相关部门政令,不经报批擅自拆除?作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央企,华润集团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们底气何在?”
29日下午,华润集团北京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是否存在“违规拆除”,公司持保留意见。
建设单位违规与否,一个核心情节在于华润方面对梁林故居“下手”之前,到底有没有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本报记者昨天就此致函华润集团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应。
疑问二
免拆“护身符”为何没降临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经平息了那场始于2009年7月关于梁林故居的激烈论战。2010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身份认定事宜“正在走程序”。民间文保人士一度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期望这一身份能成为梁林故居免遭拆迁的“护身符”。但直至梁林故居碎为瓦砾,走了近两年的程序至今仍扑朔迷离。
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培表示,一旦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梁林故居便能名正言顺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范畴,有望免受破坏,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至少不用担心会被拆掉”。
那么,梁林故居“临终”之前到底是什么身份?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梁林故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确被列为新登录项目,但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汪源说,依据文物法规定,虽然文物普查项目保护级别较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略低,但仍属于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东城区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后才能进行。从众声喧哗中暂得保全到“无人知晓”中惨遭拆除,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没有降临,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疑问三
“维修性拆除”说是否成立
据新华社报道,1月27日,东城区文化委在向北京市文物局解释此事时表示,建设单位考虑到梁林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对此,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维修性拆除”,建设单位必须对整个拆除过程进行严谨的记录,甚至每一块砖头都应该编号记录,所有梁架的位置都要逐一记录,相关录像、绘图、测绘必不可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日后科学复原。“有就拿出来,如果没有那就是拆除,叫什么维修?”
东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发后,东城区文化委已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不得继续拆除现存院落的原有历史建筑,并对落架后的全部传统建筑材料妥善保存,以便修建时使用。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前往梁林故居进行探访,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胡同口确有两名保安值守,他们自称是富恒公司派来的安保人员,但对来这里执行什么任务“不太清楚”。记者穿过胡同走进已成废墟的梁林故居,没有受到任何阻拦。院内满是碎砖烂瓦,与一般拆迁现场并无二致。外来人员均可随意进入废墟。昨晚8点左右,本报记者离开现场时,胡同口的两名保安已不知去向。
前天,有文保人士前往现场探访时也发现,现场来来往往有不少人参观,还有很多人从废墟里收集砖瓦带走。“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天天如此,这些砖瓦大家随便拿,又没有人不让拿。”该文保人士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