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时间里,左右主流舆情的观点一直是,房价该跌。
但现实却是,房价一直在涨,偶有下跌,不久之后即报复性反弹,如同强按在水里的皮球,向下压力越大,反弹越高。
刚刚结束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前建设部官员、现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这样描述了对房价趋势的认识,“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是‘房价要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我感觉有点难 。”朱中一的提法是,“价格基本稳定的住房供需格局。”
不仅是朱中一觉得有点难,官方统计数据也觉得有点难。国家统计局刚发布的数据中,全国70个大中城市,7月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占绝大多数。如果将过去十余年间,房价上涨的速度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放在一起比,前者涨幅显然超过后者,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房价多少才算合理,此前,有专家援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状况,称房价是人均收入六倍左右才是合理定位。如此的话,国内房价显然偏高。
与房价涨跌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调控政策,部分政策原文这样描述——以“遏制房价快速上涨”为目标,这种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舆情高度一致。
说到政策,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痛陈以往调控政策的弊端,陈淮认为以往政府调控过多干预了市场,把本应用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的供需关系,用看得见的手人为干预,以至于调控政策屡屡失效,房价越调越高。
陈淮的观点显失偏颇,市场可以最高效地配置资源,但却实现不了社会公平。放在政府主力承担保障住房,并把保障住房当成缓解供需矛盾主要手段的背景下,这种观点的科学性该另当别论。
正如博鳌论坛上房企代表对调控隐晦的抱怨,政府把不该管的都管了,比如本应用价格杠杆来平衡的改善和高端居住需求。抱怨的另一层意思是,该管的反而没管好,比如“房叔”、“房姐”等利用公共权力中饱私囊的群体。
回到主题,房价究竟该不该涨还是应该从多个方面看,单从市场角度看,买了房子的不希望下跌,否则意味着他们过去的付出缩水;要买房子的希望房价下跌,那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成本来解决居住问题。
屁股坐在哪一边,观点就倾向哪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