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吨,今年公司给下了硬指标。”北京生态岛公司业务员刘云伟,主要任务就是回收废旧铅酸电池。眼看着要进入9月份了,到账却仅有100多吨。这位从来不知愁滋味的蒙古族小伙子,最近吃不香、睡不好。
让他困惑的是,公司作为京城唯一具有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和处置资质的企业,面对着每年巨大的废旧铅酸电池产出量,怎么就收不上来呢?
翻开《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在公布的49大类危险废品中,废旧铅酸电池位列其一。对它的生产、回收、处置,国家都有严格的从业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
今年
以来,为预防和杜绝铅污染事故发生,有关部门连续发文,严厉整治铅蓄电池企业。截至7月底,全国1930家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八成已被关闭取缔。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汽车4S店、汽配城商家,囤积废旧铅酸电池,待价而沽;而在回收市场上,则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游击队”。他们接到电话就上门收,支口锅就能炼,直逼得有回收资质的正规企业“无米下锅”。
回收难——有资质企业“无米下锅”
在京城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圈内,同时具有回收和处置资质的企业,只有北京生态岛公司这一家。按理说,一家独大,生意该差不了。
但据公司副总经理刘科介绍,公司花巨资引进的废铅酸电池处理设备,遭遇了“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
这套2008年从意大利引进的设备,年处理废旧铅酸电池1万吨,价值一千多万元人民币,再加上400万元厂房建设费用,整个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人民币。
看着多半时间闲置的设备,业务员刘云伟不甘心。前两天,他再次来到十八里店汽配城。记者随同暗访。
“我们是有资质的废旧电池回收单位”,走进一家经销汽车蓄电池的店铺,刘云伟掏出公司经营许可证,笑呵呵地递了过去。随后,他又掏出一盒烟,轻轻弹出一支,“老板,来支烟。”
老板自称姓侯,外地人,在北京做蓄电池生意多年。汽配城有几家回收蓄电池的,回收价格是多少,近期铅价走势,他都门儿清。
指着脚下的一块废旧电瓶,侯老板说,“一块电瓶也就赚二三十块钱,每片铅板哪怕你比别人多给一毛,我也卖。”言外之意,想低价回收,没门儿。
听到这儿,刘云伟知道还是没戏。公司给出的铅酸电池回收价格最高5000元/吨,而目前市场回收价基本维持在9000元/吨。两者之间差了近一倍,和人家没有对话的基础。
碰到钉子的刘云伟不死心,在汽配城转了一圈儿,七八家店铺走下来,仍是一无所获。
从汽配城出来后,刘云伟又来到位于南四环的一家汽车4S店。售后人员先称领导不在,后又说已与有资质单位签了回收合同。刘云伟只好开车奔向下一家4S店……
“又来了啊”,“涨没涨钱啊?”店主开门见山。一听报价,忙摆摆手下逐客令,“走吧”!有时遇到脾气不好的,直接就翻脸——“你出这么低的回收价,在人家看来这不是成心捣乱吗?”刘云伟说。
“四季青、四元桥、小武基……北京的18家汽配城,数百家4S店,我几乎都跑遍了。”一路上,刘云伟跟记者讲述着他的经历。
两年前,刚开始介入废旧电池回收业务时,刘云伟信心满满。公司有回收和处置资质这个金字招牌,而且还是北京“唯一”,自己完成任务应没问题。
经过一番挫折后,现在他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的废旧电池回收市场乱象下,他几乎不可能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
2010年,公司定了年2000吨的回收指标,刘云伟和同事拼死拼活地只完成了1500吨。今年的情况更糟糕,到现在只回收了100多吨,其中大部分还是由市公交集团“贡献”的。
“有些4S店虽签了供货合同,但只是象征性的给点儿,每年少的几块,多的十几块,不够出趟车的油钱。”说起4S店,刘云伟一脸无奈。更让他无言的是,“4S店好歹多少还给点儿,汽配城嘛,自己两年一块未得。”
刘科告诉记者,每年1万吨的铅酸电池处理系统,在公司焚烧系统、物化系统、固化填埋系统等8大系统中,如满负荷运转,本应居首,但因缺原料“吃不饱”,目前只能垫底儿。
“500万辆汽车,100万辆电动自行车,上万座移动通信基站……北京是铅酸电池的产废大户。”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敬忠说。据业内人士测算,保守估计每年至少得有3万吨至5万吨。
废旧铅酸电池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按照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它必须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现实是,面对京城庞大的产废量,唯一有资质的正规企业却“无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