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运行了38年,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也展开了30多年。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认为就是: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并形成协调性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劳动人民立场,它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当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其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由此看,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称其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或根据。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也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从根本意义上说,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因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都没有市场经济的一席之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由于中国要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由于只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就利用了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这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所以,市场力量也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从根本意义上说,还在政治上主要体现为“党政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历史和实践表明,在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党和政府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就分别是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换一种表述,就是注重市场力量、党政主导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而且注重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协调并形成合力。只有协调并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才能真正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对优势和影响力。实际上,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取得一些巨大成就,就与这三种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并形成合力有关。党政主导力量,使我国能集中资源和力量办成了许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事”,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如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发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铁,航空航天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市场或资本的力量,把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解放和发展了经济生产力。人民主体力量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群众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奉献(如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红利”和牺牲精神),而且也体现在他们是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的具体建设者。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当今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首要就是正确处理国家、市场、人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并形成合力有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大量问题,却与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未得到充分正确发挥及其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党政领导干部与拥有资本的人相互勾结,或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的某些人相互勾结,既侵蚀了党政权力,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侵蚀、扭曲了市场机制,还损害了一些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一定意义上存在着资本占有劳动的现象,挫伤了一些劳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一些党政干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导致一些群众对某些党政领导干部不满,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当今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大都根源于这三种力量的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或者说,许多问题多是从这三种力量的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滋生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