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谁搭建了“大师”通往神坛的路
当一个个“大师”因曝光而倒下时,有网友戏言,在我们的时代,“大师”都快变成一个贬义词了。伴随着一茬又一茬出现的大师,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些“大师”总有市场、总能八面玲珑地左右逢源,甚至连官员、明星、富商这些“社会精英”都奉之为座上宾?
何祚庥院士从上世纪80年代“气功热”席卷全国开始,便与“气功大师”多次 公开论战,一开始虽难抵整个社会的狂热,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政府相关文件的出台,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他们当时观点的可贵。谈及那段全国追“大师”的往事,何祚庥认为,科学界甚至不少政府官员,将大师们推向了神坛,而大量信徒的盲目追随,也让科学界的清醒声音很难发出去。
而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民智未启、社会发展落后的阶段产生的“气功热”和“造神运动”,还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个“大师”的产生,其中都有媒体推波助澜。张悟本正是通过做客湖南卫视某节目迅速走红,但其知名度上升太快,以至于他的绿豆疗法将批发市场的绿豆价格推高了一倍多,更是自称《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四个月内销量过百万,悟本堂诊所一号难求。
在社会背景和媒体助力之外,“大师”们之所以能登上神坛,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瞄准了“市场需求”。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师”们之所以能有市场,首先是依靠杂耍手段的“神功表演”吸引受众,但最核心的要素一般有两个,即治病和预测未来。而这两点,都瞄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
张颐武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中老年人对这些问题尤其关注。而这也给了那些“养生大师”以市场,他们以简便易行、不一定能保证“神效”但基本无害的药方行走江湖,这种手法古已有之。而更重要的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焦虑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人们,这时,心灵鸡汤也好,预测未来也好,都成为“大师”赖以四面通吃的伎俩。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明星富商,对“大师”大多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寄希望于从“大师”那里寻得一剂良方,填补因信仰缺失而留下的空白。就连一位“80后”都能自封为“风水大师”,通过在淘宝售卖“心灵安慰剂”一般的“开光灵符”而年入千万了。同时,张颐武也认为,这些“大师”也善于与明星、官员、富商构建关系网,在逢场作戏与精心设计里为自己牟利。
有市场、有需求、有魔术和杂耍般的“拿手绝技”、有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社交技巧,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大师”们便乘势而起,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里,半是自封半是被推地登上了神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