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这个是?
小学生:阴囊。
解说词:虽然行知学校已经接受这样的课程,但经常会有家长提出质疑,认为孩子直呼这样的名词十分不雅,让他们感到尴尬。
刘文利:让孩子认识这个性器官的时候,一定要给他科学的名词。孩子并没有觉得性有什么丑陋的,或者是不能够张开嘴的。
小学老师:用手指着它,男孩的隐私部位有?
小学生:阴茎、阴囊、臀部。
大学生:阴茎、阴囊、射精管、尿道。
刘文利:这里面你觉得有什么 敏感词汇吗?
大学生:都是。
刘文利:孩子他能够非常自然地来说出这些词,但是随着受到成年人文化的影响,那他就会觉得性是不可以谈的一个话题。我问过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她跟我讲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记者:我也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刘文利:倒垃圾的时候我会看,这个垃圾里头怎么会长出小孩来。很少有孩子说是从父母那里知道是从妈妈的身体里生出来的。当他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会想当时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给我讲这样一个正确的答案。时间长了他会觉得性这个东西是难以启齿的。
记者:这样的答案可能就会给孩子这样一种观念暗示了?
刘文利:对,而且是在很深刻地影响孩子本身他对性的看法。
解说词:如果父母和学校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感到,性是羞耻的事,一旦他们遭遇伤害,就有可能会不敢声张,羞于求助。当年遭到侵犯后,振浩就没有告诉父母,而怡冬则是鼓起勇气向父母透露了这件事,却并没有得到他期待的回应。
怡冬:我的父亲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他很生气,但是之后就没有了。
记者:他没有其它的反应和举动了是吗?
怡冬:是的,令我很伤心,很失望。
解说词:孩子在遭遇性侵犯后,因为旁人的态度而受到二次伤害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心理学者龙迪曾经对性侵受害家庭进行过深度访谈,她感到社会中存留有一种顽固的贞操观念,对于性侵受害者,尤其是女性,是沉重的压迫和伤害。
龙迪:有一个妈妈听到孩子遭受性侵犯,先给了她一个耳光。
记者:她为什么呢?
龙迪:她觉得你没有把自己的贞操保护好。而周围人指指点点,就说为什么人家不侵犯别的孩子,侵犯你的孩子,还是你家孩子不好吧。这样的舆论对儿童的伤害,真的要比性侵犯事件还要大。
解说词: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被视为羞耻的事。或许,会被这样的观念所伤害的,不仅是性侵受害者,还有整个社会,所有孩子。它会导致性教育的缺失;它会导致对受害者的歧视;甚至,一些受害者会因为担心被歧视而忍气吞声,让性侵者得以逍遥法外,继续作恶。振浩和怡冬希望,他们这次站出来面对镜头,也能够倡导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
振浩:作为一个受害者,肯定是没有任何错的,受害者不应该感到羞愧,其他的人应该去支持和理解这样类似的事情,而不是带有异样的眼光来看着他。
怡冬:我觉得我现在能够站在这儿,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知道会有很多观众能够看见,我觉得我放下了。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让受害者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勇气来保护自己,来寻求帮助,我希望他们能够更勇敢,我为他们加油。
记者:我们由衷地钦佩振浩和怡冬,能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伤痛往事。在一个还不习惯坦然谈论性的社会里,作为性侵受害者,即便是已经成年,要站出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他们出于道义感和责任感这样做了。因为他们希望提醒人们,这样的伤害离孩子并不遥远;他们希望提醒社会,法律还有完善的空间;他们希望父母和学校能意识到,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是重要的;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社会,受害者没有任何过错,更不应该遭受异样的眼光。在节目的最后,《新闻调查》要对他们说:谢谢你们为孩子做的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