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去了何处?
今年5月,广州市第一次公开了市内各区中小学的择校费数额,高达11.39亿。其中捐资助学费94405.87万元,择校费19520.99万元。
相关文件中,对于资金的具体流向的表述,多为“严格用于教育系统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开支”,或是“择校费应全部用于学校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挪用择校费发放教师、干部、职工工资、奖金、福利或平衡财政预算”。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表述模糊,“用于学校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成了一个大筐,形形色色的内容都被装了进来。9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择校费到底用在了哪里》节目中,广东不止一所学校将择校费用于支付教师福利、临时工工资、物业乃至为学校购置新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某重点中学教师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学校的多功能厅已经很新,但每年都要“修葺”,“现在比人民大会堂还要气派”,而他们的工资也确实比普通中学的老师有优势。
对此杨东平表示,希望北京也可以公布择校费。至少区教育局要公布区教育基金会收了多少钱,返回给学校多少,都花到哪儿去了,“这笔巨款的数目没有人知道,至少要先信息公开”。
“迫于经济的压力”成为许多收费学校的托词。对此,孙继业予以否定。他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经费逐年提高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凡是能够收这些费的学校都是软硬件比较好的学校,尤其是硬件不需要大的投入、建设,不大存在经费的压力。
杨东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收取“择校费”的名校,绝对不是因为缺钱,且名校还利用这笔钱在全国范围内招老师,把各地的名师招过来,更是加大了学校的差距。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容易滋生腐败。
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统计,从2006—2010年10月底,共受理涉及中小学在职人员的举报线索32件,其中涉及职务犯罪线索15件,包括贪污线索7件,索贿、受贿线索4件,挪用公款线索2件,其他职务犯罪线索2件。据了解,举报线索主要发生在招生等领域,且被举报人多为“一把手”,校长、书记有11人,约占35%。
“择校费”俨然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关键是主管部门的决心
如何才能从根源上遏制住“择校乱收费”?
2011年3月,北京市与教育部签订《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到“2015年,本市16个区县全部实现县(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7月,北京市与所属16区县正式签订责任书,落实此事。同时发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关于捐资助学的有关规定,严禁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和招生录取挂钩,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
对此,杨东平表示,只要“相关主管部门下了决心,事情就不会难办”。《小升初报告》希望是“三步走计划:第一步,2012年,实现取消赞助费和择校费;2013年,实现取消占坑班,还要调整划片、扩大就近入学,并且取消共建生、条子生和推优生;在2015年取消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实行示范性高中名额下放,实施教师流动制度以及学校合理布局均衡配置资源”。
杨东平举例,像上海、杭州就没有“择校费”问题,究其原因是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态度是“绝对不能收,谁收谁撤职,非常严格,这是高压线”。而且杭州连高中阶段的择校费都取消了,上海也已经承诺两年之内取消高中择校费,北京只提出“逐年减少”,但什么时候取消没有具体时间表,所以北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后进。
《小升初报告》发布的第二天,杨东平就把报告送给了北京市教委,但到现在还没有回应。“我们希望能跟教育主管部门坐下来沟通,面对面交流一些想法,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来找我们。”杨东平不平静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