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缴越多,越多越乱,越乱越缴
搞不定的择校费
“老爸,看你的!”
某学区房的广告,直白地说。
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高昂的“择校费”(亦称“赞助费”),无疑成为“拼爹”的重中之重。一份被家长们广为传阅的2011年北京市部分知名小学的“幼升小”择校费价位表中,最低为8万元,最高的达到25万元。
在一所重点小学的门口,数位正在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认可了这份名单上他们所关注
的学校价格,他们中间,缴纳“择校费”最低的是10万元。
每年开学前,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名校,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各显神通。今年五六月份,北京市某重点中学校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因为递条子的实在太多,每年这个时候,他都必须要关手机“避上一阵”,话音刚落,其手机上就接到了一条“求帮忙”的短信。
为了择校,一些家长把户口挂在著名学校的片区内,但是实际居住地却不在那里,即所谓的“挂户”。教育圈流传着一个颇为戏剧性的故事:北京某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而通过“择校费”敛财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2008年被揭露的中关村三小腐败案中,该校的账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几乎全部来自于“片外”学生入学缴纳的“择校费”。据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2011年6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表现为中小学校长利用负责招生的权力,私自招收编外学生,侵吞单位账外款。
去年10月13日,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发布《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择校乱收费问题依然“群众反映强烈”。
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某网站联合举办的关于“小升初”状况的网络民意调查中,88.6%的网友认为北京市“小升初”问题“严重、非常严重”。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称之为“民怨沸腾”。
合法的“择校费”
9月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下称《小升初报告》)在京发布。
调查报告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小升初”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这一阶段的监管存在真空且“民怨沸腾”。
“实际上这一阶段收取‘择校费’是‘合法化’的。”杨东平说。根据《小升初报告》披露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收取的“择校费”多称“赞助费”,是有关部门许可的,是“合法”的。例如,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择校费的“法定”标准约为3万元,但因人而异,被要求缴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有人在。家长要将择校费存到区教委指定的银行账户或教育基金会账户上,但无任何正式单据和凭条。区教委一般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要求收支两条线,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正因为如此,名校收费的动机十分强烈。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有关问题的通知》显示,择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按50%的比例返还给招生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余部分返还给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用于扶持和改造本地薄弱学校。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原教育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是各省份间具体执行何种比例返还,“收支两条线”的形式一直存在,在客观上也助长了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择校费”这个名目,在各学校的账目里是不出现的,基本上都是以捐资助学费的形式出现。《教育法》第48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所以有些学校就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
对此,杨东平补充,北京地区的“赞助费”都是直接交到各个区的教育基金会,像海淀区教育基金会,都不直接交到学校,基金会的钱是由区教育局来掌握的,再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学校。
“这个在北京市等于是公开的,它有一个很冠冕堂皇的说法,收这个费就是为了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差距,其实这是加大学校差距的主要因素。因为现在公办学校获得的国家拨款都差不多,所以造成差距的主要来源就是这种‘赞助费’、‘择校费’。”杨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