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安部统一指挥、12省市集中行动,破获30亿元假酒大案。制售假酒产业链到底是什么样的?“黑色经济”为什么如此繁盛?如何依靠经济手段打击制售假酒,把假酒赶出市场?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日前,在公安部统一部署指挥下,浙江、福建、山东等12个省市公安机关同步行动、统一收网,开展打击制售假酒犯罪专案集群战役,取得了显著战果。
据报道,各地公安机关查获“茅台”“五粮液”“剑南
春”“洋河蓝色经典系列”“郎酒”等10多个市场知名、热销品牌假酒1.4万瓶,还有各类商标标识、包装盒(袋)3000万余件(套),以及各类制假、运输设备。据估算,如果这些假冒包装材料被制成假酒流入市场,市值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
据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制售假酒犯罪产业链条健全,破获的案件中,既有专门从事假酒商标标识印制的,又有负责假酒外包装生产的;既有专门制作假冒防伪标识的,又有设立地下窝点生产假酒的,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而且假冒品牌众多,紧贴当前市场消费趋势。制售假酒犯罪团伙所侵害的品牌种类涵盖了国内主要白酒品牌,生产的“茅台”“五粮液”等假酒,都是当前畅销紧俏品牌,社会消费量巨大,假酒一旦流入市场,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隐患。
另外,地下交易网络活跃,制假售假“黑色经济”已经形成。案件涉及地区中,既有传统印刷、制造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市场消费数量巨大的大中城市,并辐射中西部地区,地下交易非常活跃,各地制假售假人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那么,制售假酒为何屡禁不止?如何依靠经济手段打击制售假酒,把假酒赶出市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对此作出评论。
制售假酒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全的产业链。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链?赵萍对此作出详细介绍。
赵萍:这个产业链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收购假酒销售的酒瓶,假酒销售很多时候靠外观迷惑消费者,所以很多名酒的酒瓶都会卖的非常贵。另外,酒瓶收购后还要贴上很多的商标,有专门印刷商标的企业提供一应俱全的名酒商标,而且仿真程度已经接近真品,一般的消费者很难看出来。酒类在国内属于专卖,酒类专卖有相关的一些手续,这些手续也有一些造假份子准备齐全,这样假酒就可以从生产企业进入到流通企业,以真名酒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