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将银行开展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所产生的保证金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计交存款准备金,进一步拓宽交存法定准备金的存款基数。应看到,在银行表外业务快速扩张背景下,准备金交存基数扩大是有关部门为健全存款准备金调控功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而不应单纯理解为紧缩流动性行为。但是,此举的确具有回收货币的客观效果。
在资金面紧平衡格局下,补交准备金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按现有数据简单测算,此次扩大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将从银行体系抽走约9200亿元流动性。考虑到有关部门分类分步实施的做法,未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应不会被急剧紧缩,但是资金面偏紧局面恐成为常态。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4万亿元。其中,中资全国性大型银
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余额1.61万亿元,其它金融机构合计2.83万亿元。目前,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1.5%,中小银行为19.5%。据此简单测算,假定未来6个月保证金存款总量及结构保持不变,则9月需交存准备金约为1757亿元,10月和11月各需交存约2211亿元,12月需交存约829亿元,明年1月和2月各需交存约1105亿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未来6个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合计8130亿元。因此,保证金存款交存准备金规模可以完全吸收央票及正回购到期资金,不过两者资金缺口至多为1000亿元左右。在补交准备金回笼流动性之后,法定准备金率基本已无实际操作空间,公开市场业务有望转而成为央行应对阶段性资金紧张的对冲手段。
但是,流动性偏紧可能成为常态。首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与准备金补交在时点上存在错配。公开市场数据显示,尽管未来6个月到期资金合计超过8000亿元,但是呈现典型的“前高后低”特征,其中9月-11月分别为3510亿元、2980亿元和1550亿元,后三个月则分别只有50亿元、20亿元和20亿元。根据前述测算结果,除9月和10月到期资金能够匹配准备金缴款规模之外,随后4个月到期资金均无法满足补交需求。然而,由于9月和10月到期资金相对富余,央行有可能利用短期限回购等手段将部分到期量后移,因此9月和10月资金面也不会“轻松”。
其次,季节性或事件性干扰不断。9月是三季度最后一个月,过去季度末银行指标考核引发资金面剧烈波动的情形已屡见不鲜,作为四季度首个月份,10月财政存款增长大概率将卷土重来,当月适逢国庆长假,备付需求料大量增加,届时资金面将面临多重考验。
再次,机构之间资金分布不均。根据央行数据,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规模约高出大型银行1.2万亿元,保证金存款占存款总量比重高出大型银行约4.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一般而言中小银行面临的准备金补交压力更为显著。但小银行可以从央行公开市场投放中获取流动性的能力有限。因为,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多为大中型银行,小银行未到期正回购及央票规模普遍较少。
最后,机构预期谨慎,储钱心态浓重。央行扩大准备金交存范围之举,对资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冲击难以避免。考虑到补交准备金持续时间为六个月,为防范阶段性头寸短缺,银行普遍存在惜借心态,可能整体推高资金价格中枢,并加剧资金利率的边际波动。29日,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市场上,7天以上回购利率全线上涨,2个月到6个月中期品种普遍出现成交,表明机构已经开始为应对未来的资金波动做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央行纳入准备金计交范围的三类保证金存款,虽然构成银行保证金存款的主体,但是并不能代表保证金存款的全部,同时未来银行存在主动压缩保证金存款规模的可能,因此实际需补交的准备金额度可能低于测算水平。另外,“热钱”进出引发的外部流动性变化也未被考虑在内。不过,在高法定准备金率之下,只要外汇占款增量不显著膨胀,其对银行超储率回升的推动作用就十分有限。
总之,未来资金面偏紧恐成常态,在个别时点不乏阶段性紧张的风险。届时,央行若难以通过常规渠道平抑资金波动,则可能会采取逆回购,甚至是定向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改善资金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