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2011年1月至4月,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上涨率分别为4.9%、4.9%、5.4%和5.3%。从近5年来的情况看,2006年物价较为低稳,在3%以下轻微波动。2007年物价开始攀升,连续破3、破4、破5、破6。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初,物价上冲到8.7%。随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物价随经济增长率的降低下降至1.2%。2009年,物价在大部分月份中处于负增长。2010年下半年,物价开始攀升,破3、破4、破5,主要是从一些小品种的农产品涨价开始,民间的概括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 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辣翻天”等。(见图2)
物价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民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决不可轻视。中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对于今年的物价走势,一般认为,由于2010年物价走势前低后高,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可能会是前高后低,经过努力,实现4%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是有可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今、明两年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态势。今、明两年经济增长会不会出现偏快或过热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物价上涨,都与需求面即经济增长过热的拉动关系密切,而这次物价上涨的一个新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像过去那样过高。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没有明显高企、经济没有明显偏快或过热的情况下,物价却开始攀升。考虑到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再加上“十二五”开局,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所以不能排除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偏快问题。因此,当前“稳物价”与“稳增长”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农业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已连续7年实现粮食增产。今年,如果自然灾害严重并影响到粮食丰收,就会助推物价上涨。三是国际因素。如果国际上原油、原材料、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加大。此外,还要关注和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我国1997年以来物价保持了十几年的低稳状态,与经济增长没有出现严重过热有关,也与劳动成本较低、工资上涨缓慢有关。现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物价上涨与劳动成本上涨的关系更紧密了。
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数据的计算分析,1979—2009年,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视为8%—12%,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为近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可概括为“三高五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由此带来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在9%。这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10%的区间时,可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