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 “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现在,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强社会建设。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好这方面工作,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两类性质的服务。基本的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保基本,应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使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随着发展而逐步提高,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长期运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调控办法,通过发展相关行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建设,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财力,履行保基本的职责。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应注重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近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必须深入推进。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近期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随着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可能进入多发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更大挑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针对社会安全保障的新形势,强化抗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 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环保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对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关键作用,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金融企业活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价格是经济活动最为灵敏的信号,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要素市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十二五”时期,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开放,有一个完善开放格局的问题。既要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又要加快沿边开放、向西开放,还要扩大内陆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问题。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扩大开放还有一个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要在继续做好“引进来”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议》主题主线鲜明,内涵丰富,部署明确,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上来。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