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创小镇教玩设计中心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2015年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过后,中国美院“之江艺创小镇规划设计”微信群中关于此次会议的话题探讨,跨年之后仍在发酵。
之江艺创小镇,地处杭州转塘核心地带,位居湖山与城乡多重关系的交汇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这里起始,龙山、象山、狮山三山在这里环聚。该项目由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区政府共同创建,目前已获评杭州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并申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这正是中国美院多年来从城市色彩研究开始,结缘杭州等城市规划设计的最新实践。
城之使命:
聚兴百姓
城,所以盛民也。
——东汉·许慎《说文》
“2013年,中央首度举行城镇化工作会议,两年后,会议名称由‘城镇’到‘城市’的转变,一字之差,意味深长。”1月4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消息中梳理出几大关键词——升级、特色、可持续、智能、宜居……而它们指向的共同目标,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记忆中的那份乡愁去哪了?如何让每座城市独有的湖山保留原貌,让曾经发生在这片山水中的人文故事‘活’着渗透到大街小巷中去,打造、传承自己的城市精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思考、关注得远远不够。”
中国美院教授杭间说,不妨将艺创小镇视为一次文化产业创新与城乡营造转型综合试验,一看,一个三山围拢的“容器式”集镇,怎样通过对城市森林及创作带、家园带、产业带,艺术带、民艺带的塑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形成一座升级版的“浙江文化城”。二看,产业上的国际化,如何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氛围中去——这也是以中小城市为主、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在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除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在规划设计的象山艺术公社,将于1月8日正式启动、5月揭晓的国际工业设计奖项“中国智造大奖”,也将成为之江艺创小镇的另一大创新驱动核。
而这,还仅仅是之江艺创小镇的起点。艺术振兴城镇,智造引领众创,前所未有的“混搭”将携手开启一个怎样的未来之城?
“我们旨在以‘艺术+’为核心,联动艺术和科学两大创新力量,围绕象山、龙山、狮山三座山体,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大学三所高校,通过‘美育塑造’、‘文创智造’和‘生态织造’三种策略,构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三大目标。”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民告诉记者,“筑巢引凤”是许多特色小镇的惯常做法,但之江艺创小镇的优势在于,经过中国美院的十年耕耘,使艺术资源大量汇入,文创产业喷涌集聚,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在此蓬勃发展;近来,“凤”随风来——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启航,云栖小镇比邻而建,加上即将落户的西湖大学,一个“艺术+科技”的创意驱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展开。
以上规划中密集出现的“三”,并非偶然,而是姜玉峰、高世民、叶伟平、李凯生、余伟忠、俞坚、缪凌蓉等主创团队负责人数十次实地考察、头脑风暴的结果——别忘了,三角形也是最稳固的结构。
但,作为一个已经“被城市化”的城镇,改造升级成本很高,当牵涉到城市形态构造和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时,是否要“硬碰硬”?对此,创意团队用“生态织造”四字轻盈落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多重的适应性网络结构,用阵脚细密的经纬编织法打破功能分区,使兼具不同特性的文化创新因子弥散、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高世民说,“学院即社区、教育即传播、在地即全球、一个融通艺术与社会、大学与社区的开放网络,将为通过教育重新再造社会根系的城市构建创新理念,找到合适的盛放空间。”
既是盛(chéng)放,也是盛(shèng)放——若取前者之音,意指聚集起一种居有定所的群落;若取后者之音,意指一种资源占有和发展的福祉。聚与兴,不约而同地指向以城为界分的利益群体,指向资源竞争、汇聚与共享,最终,揭示了城的使命——聚兴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