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淳安县出发,沿着山间小道行驶约40分钟,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跃于眼前。这里曾是“嫁女不嫁夏家郎”下姜村,近些年,村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华丽转身。土地流转后修建的葡萄园、草莓园、桃园等特色种植,不仅让农户增收,更是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百姓的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早些年,下姜村流传着“茅草房、烧木炭、半年粮,嫁女不嫁夏家郎”的顺口溜,要想改变农民生活,传统的生产模式显然行不通,必须进行产业调整。下姜村四面环山,林地面积1万多亩,可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仅仅600余亩,每户人家分到手的就几亩地。村书记杨红马指着220余亩的种植园说,“这片地是村里很多户人家的,动员大家都去种植葡萄,一来很多村民不乐意;再来,刚开始,我们也不能保证收成,万一失败了,不是害了村民么。”
一番思索下,下姜村采取了土地流转,农民不用种地,每亩地每年给予600斤等值旱粮。除此之外,流转的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300块钱。如今,年轻人解放了双手,去村外打工,不用再守着几亩土地;不愿出村庄的,也可以到园区帮忙,每天也有70元左右的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5-6倍,姜承宋老人便是受益者之一。
往年,姜老的三个儿子出门打工,春节回来都要给老父亲包个红包。今年春节,老人家一口气拿出3个红包给儿子们,每个红包都装有一万块。老人怎么就一下子富裕了起来?原来,老人家中4亩地流转后,自己养了几头牛,闲暇时间到种植园里干农活,杂七杂八加起来,攒了不少钱。今年过年,这位靠山吃了半辈子穷的老人,可是在儿子们面前扬眉吐气了一番。
据村书记杨红马介绍,除了山间零散的土地,村中80%的土地已实现流转。如今,原本只产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山间发展出了葡萄园区、草莓园区、竹笋园区、中药材园区等几大特色园区。此外,下姜村依托本土优势,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下姜村到底有多红火,“大年初一我都不得闲!”村书记杨红马笑着说道。
接下来,下姜村还将开发儿童水上娱乐、水上垂钓等水上项目,丰富旅游形态,让这片绿水青山美丽村庄吸引更多游客。让农民足不出村,靠山吃山,也过起了富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