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是政府工作報告對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提出的一項重大要求。當前,我們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就必須堅持穩進平衡,處理好“穩”與“進”的關係,在全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的同時,積極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行穩致遠。
穩增長和調結構相輔相成。“穩”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基本底線,創造一個有益于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宏觀環境,讓我們有足夠的余力和空間去“進”。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沒有穩定的經濟增長,民生和社會支出無法保障,經濟發展動力就不足,調結構也就沒有條件。“進”的重點,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方式、調結構是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積極的調整、主動的升級,“穩”就會缺少長期、持久的動力來源。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不僅不能放松或放棄調結構,反而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加快進度。正如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形象表述的,穩增長和調結構就是圍棋做活的“兩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謀大勢。
調結構的時間不是無限的。尤其是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越往後,調結構的緊迫性越強、難度越大、代價越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今年經濟發展目標,必須做活這“兩只眼”,找到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點,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加快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
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不僅要優化消費、投資、出口需求結構,優化農業、工業、服務業産業結構,還要摒棄“放到籃子裏都是菜”的陳舊理念,重點推動工業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産業是實體經濟的集合,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産業。我國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處于國際分工和産業鏈的中低端。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要求把優化産業結構作為一大主攻方向,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在“中國制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只能也必須依靠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説,優化結構本身就是改革。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症結在于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調整經濟結構,要從實施結構改革入手,改變不合理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釜底抽薪,真正收到成效。否則,再用老辦法,主要運用行政手段,結果只能是調不動、調得慢、調不好,甚至出現反復,這已經為實踐所證明。當然,改革是要觸動利益的,但改革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億萬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沒有什麼比這個利益更大的了。因此,必須義無反顧。(經濟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