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场特大暴雨,再次激起公众强烈的安全意识。因为灾害并不常发生,暴雨之前,或许没多少人对天气预报中的暴雨心存戒备,也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一旦遇到水灾等情况,该如何逃生,即便是单位,又有几家会想到,让员工尽量在家上班,或者提前下班,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雨之灾?
但惨痛的暴雨教训下,改变正在发生。据某网站数据显示,自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之后,安全锤销量环比增长598%,搜索量环比上涨1712%,其中北 京购买者最多,三天内购买安全锤的高达1080人,有人一气买了5把安全锤;电筒逃生绳也成为热门商品。于此同时,不少自救方法在网络上热传,有网友自己拍摄的视频,也有记者的验证。
暴雨激发了公众的安全和自救意识,这固然是“吃一堑长一智”,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安全意识与其说是对安全重视的提升,不如说是一种应激性的反应,离成为“行为习惯”仍有一段距离。而这暴雨下迸发的安全意识能持续多久?能否真正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仍然值得追问。
此前,我们也曾经历过或见识过诸如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也曾经掀起过对自然灾害中未知风险和安全的关注,各种逃生方略也曾风靡一时。但从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角度再来审视我们的安全意识,不禁令人遗憾。相关部门预警短信不给力,收费站暴雨堵车、危险重重情况下依旧放行收费,司机对于水中求生毫无办法,市民对于暴雨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生活中的那些安全意识,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安全意识,只有持久才有意义,那些痛感与不幸,只有被时刻铭记才会彰显价值。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升,既需要公众的自觉,更需要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公共决策中,从自身提升危机意识,长远规划,主动行动,引导提升民众的危机和安全意识。比如进一步完善公共防灾机制和逃生设施,定期举办逃生知识讲座,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等等。而这绝非一日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