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居者有其屋”是政府为民谋福祉的理想,也是保障房项目孕育而出的目的所在。仅以北京为例,从“十一五”初期,保障房新开工面积仅115万平方米,到2011年的166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的巨大增幅、房屋质量的提升,无不体现出政府在这一重要民生工程上的决心与魄力。
决心体现在为民解难。自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出台了100多个政策文件,既有提纲挈领式 的总体思路,也有就具体典型又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出台的对策管理办法,涵盖了保障房建设、分配、质量管理、运营等方方面面,其密度之大,充分反映了政府加快保障房建设步伐、呵护中低收入家庭的决心和意志。
然而,空有决心还不够,只有将决心化为坚定的行动,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以北京为例,为保障保障房的开工建设,当地政府充分赋予了保障房建设多方面的优先权。一是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单独列出保障房用地供应指标,并优先予以保障供应。二是优先规划选址,保障房项目优先布局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方便群众生活和工作。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委员秦海翔介绍,2007年-2011年,北京市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房70余万套,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多种渠道,目前已有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解决。
魄力体现在知难而上。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事业,很多难点是以前不曾遇到、不曾预期的,如果没有敢于创新的魄力,往往会畏缩不前。最明显也是最令地方颇感头疼的问题是资金难题。在这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大胆尝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即保证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走向。如北京市大胆创新融资方式,在2011年6月成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2011年安排500亿元私募债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已累计利用公积金贷款150多亿元。
尽管保障房建设成果显著,但仍有不少群众的住房难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现实,时刻提醒着我们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只有政府继续坚定决心、增强魄力,将这项事业持续进行下去,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