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师大教授“40岁没4000万别见我”的雷人言论后,上海海事大学一名教授金融英语的老师在微博上再现惊世骇俗之论:“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四千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7月20日《城市晚报》)
如果说要求学生40岁前赚4000万,还能勉强视为是对学生的激励,那么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购置一台iPad,则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的表现,凸显了物欲横流中一些为人师表者师德的严重缺失。
我无从知道这位梁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否也被要求购置一台类似于iPad的“先进”学习工具,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金融学大师是靠“先进”的学习工具功成名就的,但我却在网上看过一些美国著名高校的公开课,其中也不乏经济金融类的。在这些课堂上,相 当多的学生并没有iPad,手里只拿着纸和笔,许多老师不仅没有iPad,连多媒体都不怎样用,比如耶鲁大学讲授《博弈论》的Ben Polak教授几乎每节课都要涂满几黑板的粉笔字。尽管他们没有人手一台“先进”的iPad,然而这无损于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
也许iPad很先进,也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教师的教学,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要求学生购买昂贵的iPad的理由。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如果这种在教学中的便捷的确存在的话,那么不仅大学需要iPad,中小学也同样需要iPad,那么是不是中国的每个孩子都需要买一个iPad?如果真这样的话,笑到最后的不是教师,而是美国人,他们会一边数钞票一边说:中国人真傻,中国教育真BT。
我很想对这位梁老师说:在您的学生里,有为数不少的一群,他们被称为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学费全是家长四处举债东拼西凑而来,他们每日都要为生活费发愁,为远在异乡打工的父老兄弟担心,您不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也就罢了,反而要他们去买iPad,您可知道,一个iPad,得吸食他们父母的多少血汗?!当然,用您的话讲,他们可以自己赚钱去买,并且一个“学金融”的,似乎一个暑期也应该赚够“区区四千元”;然而不用您说,他们也会在暑期打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平时就在勤工俭学,可是即便他们赚到了“区区四千元”,与买iPad相比,这些钱也有更重要的用途:偿还上大学的借债,预留下学期的生活费,或者给日益苍老的父母买点保健品。
只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才知道,一个iPad将对贫困大学生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带来多么大的伤害;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更何况“教书”和“育人”本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金融专业并非是培养赚钱机器的,对一个教金融的老师来说,除了教会学生怎样“赚钱”,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此才能培养出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与“买不起iPad别做我学生”相比,我更想问:做如此要求的人是否配做一名教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