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第12届“南京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有位大学教授发言称:“作为博爱之都,我建议南京人以后见面的时候,应该像外国人那样行拥抱礼。我想有了这种拥抱一切,容纳一切的精神,南京一定能成为海内外人才的梦想之地。”并打趣说,“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我们不妨将拥抱称为(南京市)‘市礼’。”(9月20日《南京晨报》)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喜欢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甚至误导民众。当我看到上述新闻中那位教授的一番“高论”,彻底击碎了专家、学者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觉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然与旧社会摆地摊卖狗皮膏药的差不了多少,其忽悠人的本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说,这位教授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居然要将国外多少年来形成的拥抱礼节“移植”到南京,并作为南京市的“市礼”。而其提出这个建议的理由也非常有趣,南京乃博爱之都,应该像外国人那样行拥抱礼,这样才能创造出南京“独特的人文环境”。
且不说这个建议可行不可行,就是其列举的理由都很荒唐。博爱乃仁者之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是包容一切的爱,可这位专家却狭隘地把拥抱当作博爱的代名词,这不仅太过牵强,且是对“博爱”的一种亵渎,实在叫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礼仪 是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才形成的,要想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门,中国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很快就成为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尽管如此,国外的拥抱礼仪至今仍然不为国人所接受,其原因正在于民族及其文化的差异。
17日,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披露了一些大学教授的“赚钱之道”——有位教授在一个论坛上讲了区区40分钟,就赚得了20万元的“出场费”。这位教授再将当地吃请、参观过程中获得的某些案例移用到另一场演讲中,外行听来效果不错,内行听来只是夸夸其谈。(9月20日《人民日报》)
我不知道,这位教授是不是到南京来走穴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位教授的建议不只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而且有忽悠南京市民之嫌,因为我国打开国门都30多年了,国人还学不来拥抱礼仪,现在叫南京市民率先在全国行拥抱礼,岂不是强人所难,滑天下之大稽吗?而且,全国只有南京人民见面就“拥抱”,岂不成了国人围观的“博爱大片”,让南京市民成为与国情格格不入的另类?
让拥抱成为南京市的“市礼”,实在是一个不靠谱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