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淮晨报》9月19日报道,近日,安徽合肥市民黄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女儿就读的屯溪路小学最近为了搞中秋活动,要求统一着装,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这一阵子她啥事没干就忙着给孩子买衣服了,而且这种衣服穿一次就压箱底,实在是浪费。而校方认为,现在全社会缺少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样做对孩子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迎接中秋节之际,“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可不可以?可以;而“要求统一着装”可不可以?不可以。这是因为:假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那么他们自发穿唐装、旗袍或者用他们自行选择的其他方式迎中秋,这是传统文化之幸,也是现代教育之幸;相反,学校为了一个目标(且不说这个目标的正误),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一种模式让学生热爱传统,要求或者变相要求统一着装让学生迎接中秋节,这是传统文化之悲,也是现代教育之悲。
唐装、旗袍是否传统中秋文化的代表,这里姑且不论。问题在于,不管它们是否适当或者沾边,学校都不能够这么做。从逻辑来讲,假如“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是恰当的做法,那么学校就可以在元宵节指定学生在家吃汤圆,在端午节指定学生到江河划龙舟,在重阳节指定学生登高插茱萸……学校有必要这样指定吗?有权力这样指定吗?
“唐装旗袍迎中秋”,是学校对传统 文化的狭隘理解,更是学校违背教育规律的肤浅做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主要是找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则服膺,外则践行,吃什么、穿什么并非关键之处,在这方面着眼甚至着手,未免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应着重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说,校方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自己去了解传统文化,让他们用自己的角度理解热爱传统文化该如何“外化”,并自行选择各种迎接中秋佳节的行为,校方在一旁进行引导、鼓励、纠偏就可以了。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能搞“替代”,更不能搞“指定”,用违背规律的方式进行的所谓教育,像“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搞得学生烦恼、家长气愤,只会令人不爱“传统文化”而恨“传统文化”。而学生如果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学到的将只会是服从,最可怕的是,他们可能会集体拜倒在“权力可以任意发号施令”的脚下。
“唐装旗袍迎中秋”和正确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它不是教育,而是管理。当管理的思维加入到教育中去的时候,教育的僵化就是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何在现在出现问题?其实它是被卡在了“现代文化”上——不是“现代文化”不好,而是好的“现代文化”没有被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