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西安市高新一中的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比起数学考0分被北大录取的朱自清,考15分被清华录取的钱钟书,国学小天才孙见坤虽然偏科,仅从高考成绩来看,比这两位日后的教授强多了。
现实语境下,我们日日高喊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各方求证、遍寻秘方,不惜花费巨资组织专家学者出国考察,可当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摆在面前的时候,教育部门却以制度不允许为借口阻断了这位国学小天才的名校梦。
一方面,真正有才学的人因为不能获得加分,被阻断在自己的专业理想之外;另一方面,那些托关系、走后门获得高考加分的学生却能获得理想高校的惠顾。一所名校的公信力、8位教授的清誉,终究抵不过一纸加分的通知,或者为孙见坤带来破格录取的决定。
只认章程,不问实际;只认公章,不问学问;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制度上,说到底,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作风、衙门习气,这也就导致了今天陕西省招办工作人员,不敢打破陈规,在关键时刻为小天才网开一面。他们拿文件说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任凭复旦大学的工作人员跑断了腿,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挂断电话。
不过既然第一志愿落空,第二志愿,孙见坤第二志愿也该起到补偿救济的作用。遗憾的是,山西大学却 把这位想搞古文化、历史的国学小天才送进了法律系。按照《2010年山西高考部分二本院校降分征报志愿》通知规定,投档顺序为先投征报的分数线上第一志愿,完不成计划投第二志愿。想必是历史系名额已满,按照既往的程序,孙见坤只能被挤进了第二志愿。对这样一个学生,山西大学是否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协商解决一下他的专业问题呢?
无论是陕西省招办还是山西大学,都是遵从制度的高手。按理说,照章办事、遵守程序是美德,可为什么会饱受诟病呢?这就像菲律宾劫持事件,从程序上没有问题,先谈判,谈判不成强攻,最终击毙劫持者。程序是完美的,结果却是悲剧性的。究其根本还在于处理问题态度僵化、方式欠妥。
制定制度的目的也无外乎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可当某件特例出来的时候,是否可以特事特办?教育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某些官员、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怕出错、躲在既定制度的保护层里不作为,而无视一个学生的前途,他们虽然没有犯错,但站在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角度讲是有过失的。
过往的历史证明,太多的人才因为网开一面而成为日后的大师,陈寅恪、钱穆、钱钟书、吴晗……放到今天的教育体制之下,他们可能也会早早地夭折在成为大师的路上。人们总在感慨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现行体制下,天公真的抖擞了,真的降了大师的种子,结果恐怕还是会留下“曾经有一堆有才华的人才摆在我们面前,可是我们没有珍惜”的遗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