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召开的首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表示学校应停止三好学生评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称对学生评判等级,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尊严,也违背了教育规律。(《扬子晚报》9月21日)
顾明远会长去年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也曾做出这样的呼吁,说明他对停止三好学生评比的态度一直不曾改变。那么,三好学生的评比究竟应不应该被停止呢?笔者认为,所谓的伤害了学生的尊严,过早给学生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这些理由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我们评出来的三好学生是不是真的“三好 ”才是根本。
其实,在众多学生中评选出三好学生是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能激 励其更加上进地学习;另一方面,它也能对其他学生带来一种榜样效应。从小,我们就有一种崇拜英雄的意识,向英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特别光荣的事情。而班级、学校里的“三好学生”,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其他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其能够带来的正面意义是很多的。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这样的评选,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伤害了学生自尊呢?关键就在于,评选出来的“三好学生”并不是真的“三好”,这就给其他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你想啊,明明各方面都不是很好,却被评为了三好学生,这对其他学生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其实涉及到评选的公平问题。近年来评选三好学生的机制,已经被人为地破坏掉了,其公平公正的核心已然沦丧。如今能够当选为“三好学生”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与老师、学校领导关系不一般的学生以及政府官宦子弟,这一类学生能够当选为三好学生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第二类则是在学生中人缘好的学生,有许多老师为了评选公平,就搞民主选举,由一群孩子自己提名投票。这看似公平,但是这么一群孩子,可能连什么是民主都搞不清楚,他们怎么能够选出实至名归的三好学生?他们评选的唯一标准则是,我跟谁比较好,那么我就投谁。第三类就涉及到一个考试加分体制了,在许多学校尤其重点高中,升学率是各大中学攀比的焦点,他们拼命去争取市级三好学生名额,并将这些名额指定给他们认为有希望考取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学生。这一类三好学生的评比唯一标准是学习,而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今的三好学生评选机制已经被人为地破坏,已经没有公平可言,评选出来的三好学生自然失去了榜样的效应和公信力。同时,还会损害另一部分学生的利益,伤害他们的自尊,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对他们今后为人处事埋下隐患。
所以说,三好学生评选的废存问题,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专家们应该想的是如何能够是使“三好学生”的评选变的公平起来,让“三好学生”真的“三好”,才是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