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绝对不与升学率挂钩,而是与师德挂钩。(9月8日《扬子晚报》)
江苏省教育厅此次在绩效工资考核中,抛弃了升学率的硬性指标,转而注重师德考核的软性指标,显然是一种分配改革的尝试。而这种考核在规范教师行为和发挥学生及家长主动性上,又是具有引导意义的。
对于如何考核教师的师德,该考核办法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
表面上看,当地教育部门将极其重 要的师德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体现出教育部门对师德的重视,还能让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合理调配的作用。但实际上,这种将师德货币化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倒卖职业道德的行为。
教师的师德怎么衡量?论斤?论两?姑且不说这种将师德拿出来作为考核标准是否能真正的提升教师的师德。单说,在诸多模糊的评判标准下,对于教师师德的评判,很容易因为缺乏足够监督和严格的考量标准而变成一个新的腐败点,甚至制造一些社会不公平。
可以想像,一旦师德落入到绩效工资考核的争斗中,师德将会成为金钱的俘虏。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师德只能尴尬的成了牺牲品。
其实,师德本该是每一名教师均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这是教师行业的一个门槛。当地将师德考核分钱,不但是对师德无价身份的无知,而且还缺乏对教育这个行业纯洁性的思量和维护。
教育功利化,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信号。当我们的人民教师不再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而是为了绩效工资而伪装出师德,这样的表演式师德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产业化没错,但教育同样具有着公益性,其教书育人的身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要知道,一旦教师的师德也被量化成相应的工资级别,其所能带来的影响不光是导致教师这个群体的功利化,而且会传染给被教育者,导致教育成了污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