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高温,让浙江人对两件事有了新的理解:第一,让我们接受了持续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的理念;第二,重新认识了中暑,了解了一个词“热射病”。
昨日在省中医院,83岁的范大伯已度过了危险期。前几天,范大伯高烧到41.5℃,神志不清,被确诊为热射病。陪在一旁的老伴说,家里3个房间,只有客厅有空调,今年开过一次。老伴特别无奈:“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力气,毛病又多,照顾自己真很难,幸亏这次 老伴快好起来了。”
但杭州濮家新村一对空巢老夫妇,却没有那么幸运。8月1日晚上,83岁的杨大伯和78岁的妻子在家中去世,却无人知晓。杨大伯身患高血压,老伴久病卧床,家中唯一的空调坏了两个多月,在持续的高温天里,两位老人静静地离去了。
因为高温,令人痛心的悲剧频频上演。
昨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报告高温中暑病例近800例,其中重症中暑112例。
来自杭城8大医院,包括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新华医院、市一、市二、市三医院的统计数据,从7月份到现在,这8家医院已经累计收治近百位中暑患者,其中,极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高达28人,他们中22位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八成。
这个数据,已经刷新了近10年来,杭城各医院收治热射病患者的历史纪录。其中仅浙医二院一家,近4天中,急诊中心就收治了5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是40岁的中年人。
据宁波当地电视台报道,截至8月5日,宁波各大医院已至少收治了15名热射病患者,其中4人死亡。宁波第一医院已成立了热射病抢救小组。
另据记者对各地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安徽有2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有2例,江苏2例,湖南有3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事件。
独居、节俭、有慢性病,让他们的夏天很难过
本报讯 记者近日追踪了杭州28例热射病患者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2人,占了近八成。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不敢想,持续生猛的高温下,还有多少老人正在忍受 “煎熬”。
我们更想探究,为什么“高温受伤人群”,家中的老人有那么多?
记者采访了多位急诊室医生,并从他们“病例报告”中发现,其实患热射病的老人,有四大特质:
独居老人居多。患病的老人中,有的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无法“常回家看看”。如果老两口相依为命,还能互相有个照应;若是鳏寡老人独自居住,一旦突发病情,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伴有基础疾病。浙医二院急诊室医生赵小纲告诉记者,热射病大多数人本身就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体质就更弱了。”他接治的一位病人,就有严重的帕金森症,“抽搐使她一直处于运动中,出汗多,脱水了,更容易引发热射病。”
生活过分节俭。记者在许多患病老人的病历上,都发现了一组矛盾的记录:“体温40℃”的后面,还注明了“不开空调”。
在医生的回访中,有的老人说“习惯了,以前都是摇摇扇子就度夏了”,有的老人还强调,“夏天出点汗好”。但浙医二院急诊室主任张茂告诉记者:“在持续高温的情况下,人体的调节机能会出现疲态,尤其在闷热天气,身体的代谢会出现一定的紊乱。其实很多老人是一辈子节省惯了,舍不得用电,也舍不得吃,营养跟不上,体质就更弱了。”然而,今年的夏天,是一个靠蒲扇摇不过去的夏天。
社会适应能力弱。据记者了解,许多老人不开空调,并不是用不起空调。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小民就告诉记者两个案例:一位老人,因为空调遥控器坏了,结果热出病来;还有位老人,开了空调却发现越来越热,原来开的是热空调。“老人们的社会活动少,与社会的关联度就少,在疏离中逐渐被边缘化,比如不会用电器,不懂得如何急救,从而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