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高温下工作。 (资料图)
“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面对7月初以来的持续高温,网友如此调侃道。日前,中国气象局启动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并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到8月。连续高温天气,不仅“烧烤”着广大群众,也“拷问”着我国劳动保障和监管体制。
据了解,早在1960年,我国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就制定《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2012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 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再次联合颁布《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但这两个条例仅主要针对劳动者,且由于部门规章强制力有限,不少规定无法得到贯彻落实。
近年来,劳动者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事例屡见报端,其中不少劳动者甚至拿不到高温补贴,而理应承担监督责任的某些地方政府,对此又视而不见。据统计,今年高温以来,全国出现多起劳动者在建筑工地或上班途中中暑甚至死亡事件,倘若防暑措施得当,权益保障到位,这些悲剧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
面对高温“烧烤”,当前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让相关规定有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各地的执行监督力度,对违规者进行严肃查处。长远之计,是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或法律,提高相关规定的效力。
一定程度上说,建立劳动者高温防暑保障体制,切实减少极端高温天气对劳动者的损害,不仅是增强政府法规严肃性、公信力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