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阿多幼时被卖入江西赣州地主家做丫环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思念佛山。无数个日日夜夜,老太阿多对这片土地魂牵梦绕,梦曾经过渡的那条河,梦那个依稀存在的杂货店。因为,这里曾有她的家、她的父母兄妹。她的身世让人唏嘘:两三岁时被抱养、七八岁时被卖到千里之外的江西大山中做了地主家的丫环……
近日,一名远在江西赣州的“佛山”老太找到本报,表示要寻“母”。流落异乡近七十年,现如今儿孙满堂的75岁老太阿多只想:找到亲生爸妈,找到娘家人,找到那片养育过她的土地……
寻亲
如果老太阿多的亲人看到本篇报道,或有人了解相关有价值信息,请拨打本报报料热线13827722000(支持短信)。
关键词
时间:1942年前后被人带离佛山
名字:父亲名叫邓开山或邓 海生(音)
抱养:曾被一位姑婆抱养,姑婆吃斋、脖子前有一个大瘤子,可能患有甲状腺肥大一类的疾病
家庭:家中当年经营杂货店,有一个妹妹
故事 1
两三岁时被抱养 家中有个妹妹
年岁已大吐字不清晰,加之方言味太浓,老太的小儿子代她向记者讲述老太离奇的身世。几十年来,无数次地叙说自己身世,这让儿女们对老太的故事几乎“倒背如流”。
时隔近70年,老太阿多对自己身世的回忆仍非常清晰。她说,自小她就有一个非常广东化的小名——阿多(duo,第四声)。在两三岁时,她被父母送出家门,由一位岁数很大的姑婆抱养。姑婆当时已上了年纪,“脖子很粗、很大”,始终未婚、吃素。姑婆和阿多父母相识,被抱养后,阿多偶尔被姑婆带回父母家。从姑婆家到父母家,要走上半个上午,中间有一条河,要搭船渡河。
阿多回忆,亲生父母家开了一个杂货店,卖鱼干、豆腐丝一类的货品。家中除父母,还有一个妹妹。
在她七八岁时,姑婆家境每况愈下,告诉阿多“我照顾不了你,你回家去吧”。怎奈此时阿多与姑婆感情已深,死活不肯。姑婆只好作罢。
但有一天,一名男子来到姑婆家中,阿多被放进箩筐,男子挑着担子将她带走。
故事 2
七八岁时被卖入地主家做梳头丫环
阿多被挑在担子里辗转多日,经过多人转手,最终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龙源坝镇水背村。这时,她才知道,自己被卖掉了。在那里,她成了大地主家的丫环,整日放牛、放羊,还要给地主婆梳头。
日后再向子女回忆起那时的日子,阿多不愿说太多,只是淡淡地说:“在地主家,能吃饱饭就不错。我就是命苦,被卖到这个地方,连个娘家人都没有。”
那时的日子显然并不好过,这从阿多断断续续的叙说中可以看出来。“我只会讲广东白话,当地人却讲客家话”“别人说什么我全听不懂,我和他们说话,还得有人帮着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阿多与镇上一名老实巴交的教书匠相识,从此开始相夫教子的生活。七名子女陆续出生,忙于鸡毛蒜皮的家务事,一晃便是几十年。
阿多依稀记得,儿时自己本姓邓,这个可能记忆有误的姓氏,跟随了她一生。后来,她起了个名字——邓春秀,那是她几近成年后才起的名字。她今年75岁,算起来,被带到江西,应该是1942年前后的事情。
故事 3
曾写信求助佛山民政部门
当年的阿多,现在有7个儿女,是四世同堂家族中的“老祖母”。过了几十年,她对家乡念念不忘,屡次流露出思乡、思亲之情。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寻找亲人的心情更加迫切。
在水背村,阿多并不是唯一的外地人。阿多的小儿子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初期,几乎就在母亲来到水背村的同时,五六名与她年龄相仿的外地姑娘也来到村里。她们的经历和阿多大致相似——从福建、广东等地被人带到江西,从此与亲人失去联系。幸运的是,近几年,她们中有人陆续找到了老家亲人。这个消息,让老太阿多很“眼红”。
上世纪80年代,阿多丈夫曾宪荣曾致信佛山民政部门,请求帮忙查找阿多父母或亲人的下落,但民政部门很久后回函:“查无此人”。年过七旬,阿多像很多老人一样,身体日渐虚弱,患有脑血管病、说话说不快、说不清晰。但是,她跟儿女念叨最多的话题,仍是“想回家”。
老人心愿:寻根、寻父母、寻亲人
如不是当年被父母送人、再被人拐卖,老太阿多的生活轨迹可能跟很多人一样:在父母膝下长大成人,讲着一口乡音,侍奉父母安度晚年;待到老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可以说,被送给人抚养,成了阿多一生坎坷的转折点。
可是,老太阿多并不这样想。“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亲生女儿?那时兵荒马乱的,要不是生活艰难活不下去,不可能会把女儿送人。”生养过7个子女的老太对此很豁达、很笃信。
叶落归根,阿多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寻亲一事有点眉目,便让儿女陪着来到佛山,回到生养她的故乡转一转,即使父母不在人世了,也可以见上妹妹弟弟或其他亲人一面。
也许,这可以弥补她一生无娘家人、一生背井离乡的遗憾。
线索:老人或是西樵人
眼下,老太阿多和老伴住在县城的二儿子家,7个子女虽然经济都不算宽裕,但他们都很支持母亲的想法。
“找到故乡亲人,就是找到了根,了却老人一桩心愿,我们也开心。”三儿子说。上周,他通过本报报料联系到本报记者,希望通过广州日报寻访亲人。
虽已年代久远,但老太阿多肯定地说,自己是佛山人,住的地方叫西桥(音)。按照老太的回忆,去她亲生父母家有一条小河,需摆渡而过,这个特征也和新中国成立前佛山的一些地理特征相吻合。
老太终身不识字,“仅认得自己名字和钞票上的数字”,她更无法写出自家在佛山的具体位置。连日来,记者和老太的三儿子搜遍佛山大小地名发现,发音最相像的地名可能就是西樵。
另外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是,老太记得自己亲生父亲名叫邓开山或邓海生(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