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珠宝市场销售火热,但记者采访发现,山东一些地方商家所售的珠宝品质良莠不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屡见不鲜,其背后,是珠宝鉴定书出具很容易、有大利、“猫腻”多,更是珠宝检验监管的大漏洞,消费者应谨防陷阱。
造假很容易 网上查不着
在山东一家珠宝、玉器销售商场,记者看到前来选购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某品牌销售员向记者坦言,虽然他们销售的商品都有着完备的珠宝鉴定程序,但是这市场里的“假证书”是也为数不少
销售员“他这个证书造假,说句实在话就和我们平常老百姓他们经常说的那样,很容易。”
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程佑法介绍,部分销售商和生厂商为了销售公然造假。在鉴定证书上,红色印章、检验人员签字、样品照片、检验编号和条形码一应俱全,背面还特意标明了监督电话和执行的相关标准。但如果消费者真的打电话和上网查询,是肯定查不到的。
程佑法:“没有具备对外出具证书出具这个数据这个资质的,有这种。比如说没有通过CMA验证,没有这个标志的,这个也有。企业自己来制作的,好像和我们专业机构做的有点类似,但是他没有对外出具这个数据的权利的。”
两件珠宝玉器“共用”一个珠宝鉴定书
据记者介绍,刚才所说的这种销售商、生厂商私下自造假证只是珠宝鉴定书众多“猫腻”中最为低级的一种,消费者也比较容易防范。而其他的“造假”方式,消费者辨别起来难度很大。继续听记者的报道:
某珠宝品牌销售经理表示,两件珠宝玉器“共用”一个珠宝鉴定书就是比较难以防范的“陷阱”:
销售经理““在出具证书的时候,是一件证书两件货品。这样呢,做证书的话会有他网络的编号,会有造假的可能的。”
“洋证书”蒙骗消费者
除此之外,利用“洋证书”蒙骗消费者也是个别商家惯用的“手段”。与金银饰品、翡翠玉石大多采用国内鉴定证书不同,钻石,尤其是裸钻,很多使用的是一家名为美国宝石学院(GIA)的国外机构所开具的证明。它的证书内容全部是英文书写,许多专业术语令人难懂。而实际上,GIA开具的英文证 书中,尽管罗列了关于钻石、尺寸、重量等信息,但并未写有质量保证等字样,不能作为钻石真假的证明。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程佑法:
程佑法“实际上这个证书没有什么意义,作为证书本身来讲,就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鉴定第二是分级,钻石有个分级证书,所以说应该有钻石相应的级别,举个例子来说,不同的级别,都是一克拉的钻石,价格能差接近10倍,差别很大。”
珠宝检测机构存在的不规范
相比这些“造假”手段,某些国家制定的珠宝检测机构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是消费者最难以防范的,最常见的就是人为提高珠宝首饰鉴定等级,个别检测机构有时候为了迎合商家的利益,会故意提高鉴定等级,而钻石净度相差一个级别,商家可能就会将价格提升20%-50%。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程佑法:“可能在检测水平限制,可能检测结果不准确,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说对一些权威性检测机构,怎么来提升自我的检测能力,目前来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
鉴定检测过程中“放水”
据了解,在我国,只要珠宝玉器检测机构通过CMA(中国计量认证),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就可按证书上所批准列明的项目,在检测证书及报告上使用 CMA 标志。而而目前国内有资质的第三方珠宝鉴定机构就超过100家,仅山东省内拥有黄金珠宝检测资质的单位近20家。鉴定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某些时候在鉴定检测过程中就会“放水”,令商家有机可乘。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程佑法:“在全国来讲,有国家级的检测中心,有省中心,还有其他的像地方上的,地市级的以及学校里的检测中心都有。”
对于珠宝鉴定证书背后的“陷阱”,程佑法表示,各个检测机构要加强自律,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查处力度。而消费者要注意的就是,在购买时,不光要看重珠宝玉器的品级,更要考察出具鉴定证书的实验室等级,如果一家实验室除了CMA资质,还具备CAL标志 ( 中国考核合格检验实验室)、CNAS(国家级实验室),那么他所出具的珠宝玉器鉴定证书就更加准确、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