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境外华文媒体分析称,中国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转变政府的主导角色,激发市场活力。引进竞争机制,破除垄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化改革”不断被强化
香港《文汇报》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决定》中进一步体现。“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决定》表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此外,无论是建设用地市场,还是金融市场,抑或科技创新领域的改革,“市场”都成为关键词和主方向。
台湾《旺报》指出,不论是简政放权,还是简化审批流程;不论是市场化或是打破垄断,三中全会有关改革的各项决定,都在向外界昭告,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陆政府的职能角色即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由主导角色,逐渐过渡到开放式的辅导角色,这个转变不会在瞬间完成,但确实已经启动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体制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是要激活市场的活力。
美国《侨报》援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占阳观点表示,中国改革第二次高潮来临,其中明线以重笔墨画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到,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强调市场意在破除价格垄断。”
王占阳分析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场改革,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中央将政府向市场放权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非常明确地使用了市场化改革这样的概念,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的遵循规律。
中国经济所有制形式或有新格局
香港《大公报》援引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元春观点说,《决定》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两类财产权均不可侵犯,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香港《文汇报》援引分析指,《决定》回应了国资改革领域五大问题,国资委或将启动一系列配套措施,推进国资新一轮重组,推进政企分开,经营权与产权分开,国企利润比例的大幅上升也将直接为改善民生营造“资金池”。
香港《商报》指出,事实上,对于国企改革的方向或路径,存在着较为鲜明的分歧。《决定》称“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即使是次改革并未直接触动国企垄断地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国企生存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香港《经济日报》指出,国企改革,不是外界期望的要全面打压国企,只是要求国企逐步让利,在2020年时上缴红利由目前15%倍增至30%,另一方面则逐步开放国企垄断行业予民企经营,避免利益集团反对太大或社会闹出大折腾。只要蓝图明确、目标清晰,就可一步步地缩小国企在改革的障碍。
台湾《旺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决定》还特别强调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仅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将协助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香港《商报》文章说,根据《决定》,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订“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将推进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放开其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等。这些具体措施意味着“由市场决定”有根本性突破,以后由市场决定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干预市场决定反倒需要足够的理由和勇气。
文章说,在市场准入、价格、金融格局整体变迁的大形势下,“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必将倒逼国企改革向深水区渐进。既然直接啃硬骨头最易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顽抗,采取“温水煮青蛙”式的迂回曲折路径或许是当下国企改革最有可能呈现的局面。
刘元春也说,《决定》对混合所有制做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如何推进接下来的国企改革,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均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以往那种国有、非国有的传统区分,也将被一种相互融合的新格局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