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按】 一份数月前发布的养老金研究报告,近日再次引发民众焦虑。 报告内容经多家媒体引述,标题颇为吸睛:“养老金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80后恐无养老金可领”。 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回应,称社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按时足额支付。但时隔不久,焦虑便一个“回马枪”,攻下舆论热席。 审视大家的焦虑点,兜兜转转不过几个问题:养老金会耗尽吗?为了不“油尽灯枯”,相关部门做了什么?措施有用吗? 在今天的文章中,长期关注社保改革、财税理论与政策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将从学理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前述问题做出解答。 承压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分为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两大类。 舆论反复关注的是1997年发布文件、1998年正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金可持续性,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在世界各国都是政策分析和学术研究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养老金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精算结果,事实上早已有相关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有类似表述。 笔者在2010年的一个研究中也提出,在一定假设下,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年度缴费资金缺口(不包含财政补贴)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其后还将不断扩大。 2012年,曹远征、马骏牵头的研究团队,采用将每年资金缺口贴现到2013年的方法,估算我国养老金缺口有18.3万亿元。 事实上,不管是结余耗尽、年度缴费资金缺口、资金缺口贴现值,都是从不同角度警示我国养老金可持续性存在的风险。 综合各个研究的结论来看,应当客观承认,我国的养老金可持续性确实压力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