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既非新名词,也非新事物,它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最早由希腊文“缪斯”一词演变而来。从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出现专门用来摆放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缪斯神庙”,到光绪末年张謇开办我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再到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一系列公约的制定,这一“美的殿堂”走过2000多年历史,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中。
物趣源自于人情的投注。随着博物馆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得到不断加强,藏品如何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或者说,在收藏与分享之间,能否进行更多的尝试?我们选择了“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宁波鄞州区为研究样本。
有这样一组数据:鄞州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目前建成和在建的30座各类博物馆中18家为民办,总投入12.41亿元,其中民间资本7.34亿,占59.15%。在鄞州这个常住人口82万的小城,平均每3.57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人均拥有量已超越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水平。而比数据更有说服力的是,漫步于那些沉入世俗生活的民间博物馆,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这些美的殿堂,究竟属于谁。
“让一个工人了解艺术作品,可以使他变得举止高贵,富有自尊心,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充满愉悦,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达到灵魂净化和升华”。——伦敦艺术工会主席乔治·高德(1861年)
从鄞州城区出发一路向西行驶,大约20分钟后,一座白墙黛瓦的庭院式园林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我们探访的首站、位于高桥镇民乐村的专题民间博物馆——“居家博物园”。砖雕门拱上写着“清朗和畅”4个字。这,也许就是对“家”最理想的注解吧。
馆长翁林芳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农民收藏家。园中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都由他亲自设计建造,十几幢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内分主题展示了家具、农具、红妆等数千件旧时百姓居家文化的实物,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我的镇馆之宝。”顺着翁林芳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间略显斑驳、占地百余平方米的老式厅堂。“20年前,我把这座名为‘大同堂’的清代建筑从金华‘搬’到鄞州,被一位外商看中,出了天价,但我更想把它留在这里,让我们的后代也可以看到。”
经翁林芳的巧手复原,“大同堂”原汁原味地“重生”了。而居家博物园也正是由着这样一份“留下美的库存”的原始冲动慢慢成形,直到今天这般精彩纷呈,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2000多人慕名参观。